3月23日是我们省培传统文化骨干的学员们在网络云端学习的第三天,专家教授们带来的传统文化理论和体验观摩让我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上午,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宋立林教授,做了专题理论讲座----《为人之道与为师之德》。“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是曲园学子不变的信仰,开篇宋教授就给我们从文化的定义和分层介绍起了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形象地用“春夏秋冬”四季,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国文化精神之根脉:先秦诸子儒、墨、道、法等大家之道,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
宋教授指出,人之所以成为人者,有其类属性和特殊性。成人,一为成为人。要做到克己敬人为“礼”,自觉爱人为“仁”。二为成就人。向上向善的道德意志也成就了君子、圣贤。由此,可知“人”之道也。
在谈到“为师之德”这个观点时,宋老师提出了人需有“四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而教师更在“四德”之上,应尤为重视师德养成,做“四有”好老师。第一,要有理想信念。此为“志于道”。第二,要有道德情操。此为“据于德”。第三,要有扎实学识。此为“依于仁”。第四,要有仁爱之心。此为“游于艺”。四者缺一不可。宋老师还以孔子为例示范讲解了做一个好老师应具备的品质:好学、志道、贵仁、尚谦、知名、知命、游艺,并例举了孔门师徒、程门立雪、钱穆和启功的故事,细心提醒学员们要注意处好亲和的师生关系。宋老师指出传统文化是“根”,文化传统是“魂”,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培根”与“铸魂”。最后,宋老师殷殷深情赠语学员:人生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圣贤。诚挚呼吁学员们提高自身国学修养,立德树人,成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
第二节课,书法博士朱乐朋教授给我们带来了生动有趣的实践观摩课《中华书写文化与书法教学》。朱教授用大量详实精彩的图文让大家领略了中华书写文化的悠久历史与精妙璀璨。在朱老师眼中,优秀的书法作品除了笔画、结体、章法、墨法等形质之外, 更难于把握,也更为关键是神采气息,写好书法需正心神,平气息。朱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的窘境,师资力量的普遍薄弱,亟需我们一线教师提高自己的技法水平,认真读书,努力提高学养,为中国书法的薪尽火传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下午第一节课是蒋文祥老师的专题理论讲座--《古诗词诵读技巧》。蒋老师用富有磁性的嗓音带领着我们从平仄入手,从张继的《枫桥夜泊》到苏轼的《定风波》,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到刘禹锡的《乌衣巷》,用吟诵表达口诀法降低了学员们学习的难度,增强了学习的兴趣,通过螺旋式地的吟诵提升训练,让大家感受到了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诵读方式带来的变化,惊喜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潜力,既带领我们欣赏了古诗词之韵,又使我们领略了静心诵读之美。师者入情入境,学者亦步亦趋,相得益彰,让传统文化“至”地有声,“声声”不息,文脉“咏”传承。
最后一节课是袁梅教授带来的在线体验课《传统经典教育“两创”实践-话剧<夫子>》从杏坛桃李演到乱世幽兰、舞雩春风,再现了孔子与弟子们的教学场景,将孔子教育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每一幕都让同学们备受启发。话剧虽然看完了,但孔子“德育为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地在同学们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一天的学习再次让我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深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传承的使命和责任有多重、有多难!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我们任重而道远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以终身为学,立身立德,一路修行,一路歌!
2505班学员 赵 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