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向优秀传统文化借力,做和而不同的智慧家长

作者: 时间:2022-03-24 点击数: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这一观点出自大教育家孔子。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这句话,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之一。而随着两天来的专家培训课,我对这个观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愈发体会到,这个观点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大智慧。

和而不同,从大处说,可以用在对外交往上;往小里说,也可以用于人际交往中。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它也可以用于家庭教育上。

在传统家庭教育分工中,母亲往往是中流砥柱,人们往往忽视了父亲的作用。而源自几十年的教学观察以及结合自身的经历,我要说,母亲的作用自不必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论述母亲的教育方法和作用的文章已经数不胜数,今天我不在这里赘述。只单单从父亲怎样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角度谈谈感想。

借用孔子的观点,我觉得,今天的父亲,应该向优秀传统文化借力,“和而不同”的智慧家长

 

先说说我对自己孩子的培养目标。一直还喜欢另一位大教育家孟子的一句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人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这句话是我们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思想精华和文化智慧,也是我对自己孩子未来的期许。

今天我对这句话的解读就是,如果你将来能够实现相对的财富自由以及精神自由,那是极好的。在此基础上,如果还有物力和精力,那么就应该思考怎样能够惠泽更多的人,引领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如果你只是能管好自己的生活,实现温饱,那么起码你要活得快乐不痛苦,不危害社会,也不被别人所危害,有能力保护自己和家人。达,当然好;穷,也坚持自我,不忘初心。我相信这也是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培养目标。

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呢?无疑,这需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引领。

 

那么父亲和母亲应该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从传统分工来说,母亲大多数更多地偏向于后勤保障,生活细节。而父亲更多的则是忙于工作,提供物质保障。然而,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有父亲的参与,甚至应当是平分秋色,举足轻重。如果父亲从孩子的幼儿时期就一直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那么无疑对于完善孩子的人格等方方面面,百利而无一害。如果参与较少,似乎在早期问题也显现的不太明显。但是当孩子上高中以后,需要对未来的学习、工作、专业方向等做出理性的思考和重要的抉择,这时,由于眼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优势,父亲的作用尤为凸显。

当然,不是说父亲参与到家庭教育中后,母亲就不需要进行思想上的关注和引领,而是说,父亲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和母亲一起,更好地完成家庭教育。这就是:和而不同。

 

为什么说是和而不同呢?

好的家庭关系首先是和睦的。

做父亲的要尊重母亲,构建和睦的家庭关系。家庭中的耳濡目染,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和,是尊重,是理解,是配合。尊重家庭中母亲的劳动和教育,尊重社会普世价值观。

和,是平和无戾气。平和,是不把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不顺利发泄到孩子妈妈和孩子身上;是不推诿自己的过失给别人;是不轻易谈论和评判学校、老师、同事、领导、亲戚、邻居的是非;是不随意批判党和国家、社会、政策、法规等方方面面,发表负能量的言论。

和,还是温和而坚定。几天前,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她妈妈在她的成长道路上,一直温柔而坚定地教她懂礼貌,教她坚持不退缩,才成就了今天的她。而因为大多数的妈妈容易心软,所以坚持原则这件事更需要爸爸来做。在坚持原则的过程中,需要爸爸态度温和,而不是大吼大叫、独断专行、粗暴生硬。这样,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但是如果只是“和”,父亲一味附和母亲的教育,没有自己独到的教育方式,虽然家庭关系比较和睦,但是孩子很难听到不同的声音,以及接受更广阔的指引,也很难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难题。“和”,更不能成为父亲偷懒,较少承担教育责任的借口。

 

好的家庭关系也是不同的。

父亲和母亲应当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和角度,相互补充。

不同,是与母亲的教育方式不同。抓大放小,高屋建瓴。

不同,是关注的点不同。与社会上庸俗、喧嚣、浮躁、短视、随波逐流的声音保持不同,坚持认定的目标和信念。

不同,是创新和学习。不为谣言所惑,不为高利所诱。

不同,是接纳和包容。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接纳不同的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底线性的东西之外的,都可以试着允许和接纳。

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不同”,父亲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粗暴地要求母亲必须服从自己的教育管理方式,家中的事情不与母亲协商,甚至在孩子面前贬低母亲、抬高自己……那么,可以想象,家无宁日,夫妻之间关系冷漠,甚至大打出手,对孩子绝不会有什么好的教育效果。

所以,我认为,好的父亲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和而不同”。

 

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第一,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这句诗是说:读书正像我们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保持澄澈清明。只有思想保持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方能才思不断。

其实为人处世也是这样。在这个知识快速更迭、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吸收先进的思想,才能赶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父亲、母亲都要学习,但是,作为父亲,在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下,更有着优势和使命。在孩子进入高中阶段后,更是必然和必须。

学什么?对内,要学习夫妻相处之道,学习家庭教育智慧。对外,要学习先进的技术手段,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接受先进的知识更新。不相信天上掉馅饼,也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敢于尝试新的科学技术进步,敢于接受新的事物。学习,才会使我们变得智慧,有足够辨别真假虚实的能力。与时代同步,才能使我们不被时代抛下,不被孩子落下的太远。

还要学习了解和接纳孩子喜欢的新事物。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但是家长最好不是为了战胜孩子(你也战胜不了他),而是为了真正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而去学习了解孩子喜欢的新事物。这样,才能以专业的词汇和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偶像和喜好,了解孩子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等等,投其所好,知其所想;这样,才能理解他看似荒诞不经的穿着打扮或者言行背后的根源,接纳或建议。

 

  1. 独立思考,高屋建瓴。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白居易《放言》

这句诗是说,不要为假象所蒙蔽,而要从本质上去看问题,或者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

对于父亲这个角色来说,不学习,不行;仅仅学习,成为书呆子,也不行。孩子进入高中阶段,思想意识飞速觉醒,人格独立渐趋完成。这个时段,需要父亲在思想意识、专业方向选择等深层次的方面,给予高屋建瓴的剖析和指引。父亲,要首先自己能够独立思考,然后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只有这样,才不会轻易地被忽悠,血本无归,也不会人云亦云,传播谣言,被孩子看不起。在专业选择方面,也克服短视,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和擅长领域,和孩子一起做出最科学的选择。

 

  1. 勇于承认,舍得放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句诗是说,不要为一时的困难险阻所吓倒,损失是常有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胜利总是会和勇敢者同在。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做“丧偶式育儿”。说的就是父亲这个角色在家庭关系中的缺失。有觉悟、懂教育,想要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的父亲们,应当从“丧偶式育儿”中走出来,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舍得放下一些东西。

我把它归纳为四个勇于,四个舍得

四个勇于:

1.勇于承认自己的懒惰。

我们很多家庭中都出现过这样的场景:父母看到孩子抱着手机,沉迷于打游戏、聊天,怒不可遏,让孩子放下手机,而孩子却回嘴:你们不也抱着手机吗?在一个家庭中,抱着手机或者电脑打游戏的往往以父亲居多,有时是父母双方都是。而面对孩子的质疑,家长或者理屈词穷,或者苍白无力地找理由辩白:大人工作了,不用那么拼了,工作挣钱很累,休闲放松一下……又或者恼羞成怒,一场大战爆发。这的确是当今社会的普遍难题。

还有的家庭,只见到妈妈一天到晚忙碌的身影,而爸爸晚上或者不回家,在外应酬,深夜酩酊大醉,带着一身酒气回家;或者吃完饭往沙发上或者电脑桌前一坐,家务不沾分毫。那么在孩子的心目中,自然会觉得爸爸没有责任感,同时也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择偶观。

所以,作为爸爸的角色,如果存在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懒惰,不为自己找借口。然后,再勇敢地改变自己,在家庭中开始多分担家务,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让孩子看到父亲的改变,以你为荣。

 

2.勇于承认自己的武断。

韩国有一部赢得好评无数的电视剧《请回答1988 》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是这样说的:“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所以,我们女儿稍微体谅一下。”是的,爸爸们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甚至始终是还觉得自己是大男孩、老男孩呢。既然是第一次,必然有许多的不成熟,有许多的疏漏。而由于相处时间、脾气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当爸爸听说或看到孩子犯了错误时,经常容易犯武断的错误,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批孩子一顿。高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逆反期的极盛点,自然不会接受。可想而知,接下来就是父子(女)之间一场激烈的战争。事后,很多做父亲的即使知道了自己没有了解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就妄下结论,也往往碍于面子不肯承认自己的武断。这样就容易造成亲子关系失和,甚至陷入冰点。所以,建议做父亲的,在想要动怒批评孩子之前,一定先平静一下,提醒自己先心平气和地了解情况,再解决问题,避免陷入武断。如果实在没忍住,过后也要勇敢地承认,进行自我批评,换得孩子的谅解。这样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3.勇于承认自己的落伍。

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这是一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独一无二的时代,我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的新事物,我们这一代家长是和孩子同步接触的。甚至有好多先进的电子产品、高科技、新玩法,我们的孩子是先于我们接触的,而且比我们掌握的更好。当今的时代,也更加开放、多元、包容。我们的孩子,也比我们更容易接受新的观点、新的事物。比如同性恋,比如变性,比如丁克,比如安乐死……我们大可不必听到孩子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甚至是颠覆性的观点,就大惊失色,认为世界末日、天塌地陷。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落伍,虚心地学习新的观点、技术,包括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学习,这才是一个智慧的父亲应当做的。这毫不丢脸。

 

4.勇于承认自己的胆怯。

虽说父爱如山,父亲的角色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天然地是要在外面挡风遮雨,独当一面。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在人际交往、工作生活、为人处世中能做到谈笑风生,游刃有余的。也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能做到:面对危险勇敢前冲,面对强权绝不低头,面对虚伪绝不容忍,面对失败永不气馁……但是,很多的父亲,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承认自己也会胆怯、也会害怕、也会退缩,而是用各种理由去搪塞、掩饰。其实,也许勇敢地对孩子承认:“爸爸也会胆怯,也会害怕。”反而可能会赢得孩子的尊敬。当然,如果做爸爸的能够勇敢地承认胆怯,然后再勇敢地去克服,那是身体力行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这四个勇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下面的四个舍得。有舍得,才能有得到。

四个舍得:

1、舍得放下手机、游戏,多陪伴。

2、舍得放下面子、自大,多倾听。

3、舍得放下酒局、应酬,多交流。

4、舍得放下虚荣、蛮横,多接受。

 

从什么时间开始呢?理论上永远不晚,实际上最好的时间节点是现在,是当下。

40-50岁年龄的家长,应该都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德国影片《英俊少年》。那里面的英俊少年与爸爸卡尔的关系,应当是我们共同的美好期盼:平等、亲切、包容……如果今天的中国父亲们,能够勇于承认自己的懒惰、武断、落伍、胆怯,舍得放下手机、游戏,多陪伴;舍得放下面子、自大,多倾听;舍得放下酒局、应酬,多交流;舍得放下虚荣、蛮横,多接受,做“和而不同”的智慧父亲,那么我们所向往的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梦。孩子也一定会在我们殷切的目光里越飞越高。

 

2505班学员  吕青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 邮编: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