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我能接受如此深厚的传统文化学习实乃人生一大幸事。各位同学,经此一学,我们也算得上是同门师兄弟姐妹妹一场了吧?各位门师兄弟姐妹,这六天里,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感觉人生曲径通幽处,晦暗了又明晰?山重水复疑无路,明晰了又晦暗?尔后终于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晰?这六天里,我们习得的是带着温度和热情的千年文化的精髓;这六天里,专家教授们用博大精深的经典浸润我们的心灵,用智者的语录引领我们的进步,用现身说法助推传统文化落地生根。这是一次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融合的优秀个案,有云端的现场教学课,有专题理论课,有实践观摩课,有跨界的相声达人赵松涛娓娓道来的曲艺杂谈,袁梅老师的创新剧幕,还有宋教授带着我们去游览孔林、孔府、孔庙。在云端的这头,我们沉醉其中。
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离不开诵读,读是关键,其中我对蒋文祥老师的专题理论课《平仄声声总关情——让传统文化“至”地有声》印象最深。蒋文祥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将我们带进吟诵的世界,从理论上精准阐释,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教给学员吟唱的基本原则和技巧:依字行腔,依义行调。而且率身示范,朗声吟唱,让我们听得意犹未尽,从声音的角度打开一扇看见传统文化美丽风景的窗。
这既让我们获得专业的吟诵腔调引领,又获得高尚的精神享受,让传统文化真正的落地有声。蒋老师通过中国传统韵文读法总结出吟诵式表达的口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低长仄高短,韵字出现要突显,二四六处要分明,反复斟酌动真情。”点燃了我对吟诵的热情和兴趣。我们随着他的手势,一边画着圈,一边用他的方式来吟诵,读过几遍后,确实体会到了与平时教学不一样的诗歌韵味。
课后,我实在是按捺不住激动喜悦之情,所以就想干点啥,所以我就每天早上七点钟就招呼起我的学生,七点半开始上线上早读课,一直到七点五十。我们的早读课是古诗和论语交替背诵的,这几天我就用蒋老师的吟诵口诀来指引孩子们读诗的。虽然我的道行很低,但是,我的孩子们一边画着圈,一遍吟诵是真的很欢喜。心悦之,方能用心去学习。我是真得好好感谢这样的培训。
吟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相信吟诵这颗上古音韵的种子,将由此播撒在我们今后传统文化教学的文化田野,并优雅地落地发芽!
2505班学员 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