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宋老师的引领下游览三孔,在朗诵《论语》经典中,在抄写《大学》书法作品中,再次温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他的诸多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观是非常的契合,愈发对我今后的教育有了重要影响和启示作用。
首先,孔子一贯主张“学而优则仕”,其教育目的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真正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其次,“学而知之”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他的这种教育思想,明确了我今后将继续培养不耻下问、虚心好学、善于思考的学生。
第三,孔子在教学方法上提出“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和“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论,“温故而知新”的时常复习方法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发问式教学等等,对于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具有很大的益处。
第四,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提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也启示当今教师的我真正做到“正人先正己,身正为范”。
第五,孔子勤奋好学,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仅成为千百年来广大知识分子“活到老、学至老”的光辉榜样,而且在今天构建终身学习社会中也具有重要价值。今天的教师只有做到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才能具有“诲人不倦”资本。
第六,孔子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即:礼仪道德、音乐舞蹈、射箭、骑马、书法以及计算。他的儒家思想倡导“仁教”、“智教“,意在培养道德高尚的“贤人”,仍然对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几天向国学大师们的学习,将转变教育“传道”为首的发展方向,走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齐心协力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内落地生根。
2505班学员 孙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