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1日,由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承接的2022年度山东省小学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班正式开课,通过各位教授深入细致的讲解,我对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新时代,要坚持古为今用,厚植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铸魂。尤其是作为当代教师更应当担负起重建国人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在第一堂实践观摩课《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中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课的基本要求与教师素养》中,张国钟教授从儒家仁义礼智信到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人感慨万千。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教师担负着传承文明和培育人才的重担,谓之“良心活”。良知与责任是教育人的底线,是教育人构建精神家园的保障,教师担负起建设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有人说,今天的教育,缺的不是金钱,而是文化;缺的不是理念,而是德行;缺的不是水平,而是责任。教育的希望,在乎教师良心的回归、精神家园的重建。尽管精神层面的良心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良知确实存乎于每一个人,是教师不可缺失的精神品质。我个人认为,教育的责任和良知体现在坚守梦想、尊重生命、发展自我。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教师必须自觉地守住良知与责任这个道德的底线,保持心态宁静平和,校园这方净十才不会被站污,用精神铸造精神,用人格塑造人格。有责任与良知的教师宁静淡泊,敬业乐业,自如地化解现代人常见的的焦虑、功利、浮躁、紧张、信仰迷失等精神危机。
教育是生命的诗意栖居,以促进生命的健康和谐发展为根本追求,而不是简单地给学生课本的知识,让学生考出一个满意的分数、把学生送到一所名牌大学。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生命的需求、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尊重生命成长的过程,所以我们要经常追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知道哪些是我们应当做的?哪些是不应当做?哪些是为今天需要做的?哪些是为明天必须做的?做一个教育事业中的明白人。凡所种种皆在提示我们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更加坚定,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最崇高、最有意义的职业,要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老师”。
2510班学员 刘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