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乡村教师培训心得
今天,由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承办的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面向公费师范生)培训拉开序幕。第一堂课是李兆祥教授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面对当下社会发展形势和中华民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承中华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李教授首先讲到的是中华文化血脉传承久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今日中国,从岁月深处走来,传承着久远的血脉。我们应该担当中华文明的传播责任,保持中华文化的永续传承。
随后,李教授讲到中华文化博大隽永,中华文化精神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李教授认为中华文化精神可以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本思想、礼治精神、天人合一精神这五个方面理解。其中对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我感受颇深,《周易》中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每一个主体都应投身实践、奋发进取。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把自强不息的精神坚守下去,深处乡村,我们应不畏困难,为祖国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光发热。
李教授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特色鲜明,其中在讲解国家治理文化积淀雄厚这一特点时,李教授结合皇帝对官员“六禁重”的要求,讲述了一些教师礼仪。教师礼仪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在校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在社会上,教师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形象和风度也应当成为各行各业学习的示范和标兵。全体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教师礼仪渗透于一日生活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26日视察曲阜时曾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崇高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对此,我颇有感触。
经过这次培训,我深刻的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传承中华文化,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