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标”走向课堂—— 由崔成志老师的报告引发的几点思考
作者:薛文杰 时间:2023-04-17 点击数:
教学是引领, 引领是问题驱动;教学是互动, 互动是情感交流; 教学是建构,建构是自主成长!
我还是愿意尊敬地喊他一句“老师”。他是一位人师, 他相信学 生的潜能,呼应教师的吁求,提出课堂改造的模型; 他是一位明 师, 他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 积淀自己的教 学智慧;他更是一位达师, 他疑处生智, 知行合一, 在当代的课改 和教改背景下辐射、 引领, 立己达人。
他的报告洋洋洒洒,恢弘有度,在将近四个小时的时间跨度里, 我没有半点倦意, 他没有丝毫懈怠——我感觉他是全身心投入 与我们做交流——他为他所主张的“教育就是忘我”做了最好的诠 释。
——他为听众解构了课改的“前世今生”。“改到高处是德育, 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质地是课堂。”他用飞翔的小鸟设喻, 从宏观 上提出了“三建”(学校应当成为新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贡献者; 新 课程建设的设计者、践行者;新课堂建设的推动者、 领跑者)、“三 促”(促进学校管理创新;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的学校发展战略。新课堂建设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也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我想这一观点与 13 日下午齐军博士的立论是一致的。
——他还为听众建构了他心目中好课堂的“骨相神韵”。基于课 堂内外的共性问题, 他从中观上提出了好课堂的“531 标准”(即 5 个维度:双基授受有效度, 能力培养有深度,情感体验有强度, 精 神提升有高度,全面育人有广度; 3 个路径: 自主、 合作、 探究的 学习形式;1 个境界:忘我+谐振的理想境界),并依此提出教学实 践中基于素养指向的课堂要求教师:用问题点亮课堂,用过程贯穿 课堂, 用自主评鉴课堂, 用合作解放课堂, 用探究深化课堂以及用 技术支撑课堂。
——当然,我的内心与他的主张产生了共鸣, 他无形中重构了 我的部分认知, 微观上体现在崔老师列举出的一系列真实案例,比 如,“借生日”课堂上小男孩真情流露的举动;余光中的《乡愁》最 后含蓄蕴藉的表达; 数学课上那位自闭症的小男孩 (如果可能, 我 建议把照片撤掉!) 都带给我强烈的感情体验,引发我深深的触动、 震撼和思索。 这样的课堂的魅力、 魔力和感染力究竟来自于哪里 呢?
首先源自对学生的真正尊重。崔老师在演讲中提到,“有什么样 的课堂认知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态”:可谓一语中的!但是,反观自 己曾经上过的课例和当下大部分课例,“假问题”层出不穷,“真包 办”不遗余力,“演双簧”大行其道……如何解决? 我想归根结底还 要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开始! 课堂不是教师的独唱而是师生合奏的交 响——面对听众的是乐师而不是指挥:教师最应该学会的是“隐导”绝不是“霸唱”。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交流互动中教师 应该耐心聆听、延迟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的正是 这种教育智慧。 如果说知道何时讲授何种内容体现的是教师能力, 那么知道何时从“台前”走向“幕后”则体现了教师智慧。
其次, 崔老师身上展现的最大魅力是专业。专业不仅仅体现在 自身学科知识建构的完整性,学生能力提升的有效性上, 在我看 来,更体现在对学、教关系处理的统一性上。 崔老师的专业自觉源 自对课堂根本问题的探寻、 追问和思索。例如,决定一节课“神 貌”的核心不是学习内容, 而是执教者所持有的教育理想,所具备 的教育信念——恰恰是这一点最能见出教师与教师的差别。 其实, 正是在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名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探索, 对这两个问题给出了系统的、独特的回答!对这两个问题的追问是 师者的应有之义。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我想国家新课改的顺利推进与一线 教师的观念转变密切相关。真正相信我们的学生、 尊重我们的学 生,也让我们自身为我们的学生真正相信和尊重, 这仍然需要我们 坚守教育初心,需要我们聚焦课堂转型——这正是教育的实践意义 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