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孔子论仁

作者:杨向奎 时间:2020-04-26 点击数:


作者简介:杨向奎(1910-2000),字拱宸,河北丰润人。杨先生的研究领域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学术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先生治学以史学为主,兼及哲学、经学、小学、民族文化、历史地理,代表作有:《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哲学与科学——自然哲学续编》、《引力与熵》、《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中国古代史论》、《中国屯垦史》、《西汉经学与政治》等。


孔子论仁


在《论语》中有两次关于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崇德辨惑问题的记载。《颜渊》篇载: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日: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日: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感与?子张、樊迟都提出“崇德、辨惑的问题,这似平说明:孔子平日经意教导弟子要崇德辨惑,而子张和樊迟有所不解,故又提出来请教。崇德辨惑可以说都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崇德是孔子的中心思想,辨惑是孔子的主要思想方法。


孔子答子张与樊迟崇德之问,对子张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对樊迟说:“先事后得非崇德与”这都是针对子张与樊迟的思想情况而讲的,都是因材施教。事实上崇德是一个普遍原则。 所谓德是一个抽象观念,其具体内容就是仁与义。 《吕氏春秋》说:“孔子贵仁”,贵仁就是崇德的具体内容。孔子强调“君子义以为上”,又宣称“好仁者无以尚之”,认为仁与义是最有价值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即认为道德自觉性是最有价值的。孔子更提出“杀身成仁”,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这就是说,在道德理想与个人生命不能两全的时候,宁可牺牲个人生命,也要实践道德原则。 在实际生活中,只有两种情况,需要杀身以成仁。一是在民族的独立与主权受到威胁的时候,宁可牺牲个人的生命,也要保卫民族的独立与主权。二是在个人的人格尊严受到凌侮的时候。为了保持人格尊严,宁死不屈。 孔子的这些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健康成长,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所谓“辨惑”即辨别自相矛盾。“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即是自相矛盾。“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也是自相矛盾。孔子提出“辨惑”,可以说即是孔子的辩证法。
孔子对于弟子的“崇德、辨惑”的教导,在现在看来,仍是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了,这是值得庆贺的。但同时出现了拜金主义泛滥、个人享乐主义猖獗等不良现象。有不少人为了赚钱盈利而不顾信义,有不少人追求个人享乐而置道德良心于不顾。 事实上,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必须有优秀的良风美俗,然后经济才能持续发展。崇德还是必要的。


93461

金钱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如果以金钱为目的,作了金钱的奴隶,将是人格的异化,可谓一种大惑。人生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质享受,但是如果纵情肆欲,也将危及生命。这也是大惑。因此,辨惑是非常必要的。古人有古人之惑,今人有今日之惑。在今天的时代里,辨惑仍具有重要意义。


在春秋以前,人们只是和上帝打交道,以为上帝统辖一切,所以当时的人们,尤其是统治者设法操讯上帝的意旨,作为行动的指针;在哲学史上,这是古代的“天人之学”。 春秋时代,经济逐渐繁荣,教育比较发达,人际关系也随着复杂起来,这人际关系逐渐代替了天人之际,于是孔子提出了“仁”。 过去没有人谈过“仁”,所以孔子弟子多向孔子问仁,孔子的答复虽多种多样,但其主旨是“仁者爱人”,也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关心别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如果再加上“已欲富而富人”这种思想,这种“仁”的思想内容,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也是颠扑不破的道理,所以孔子也被尊为“大成至圣”。


B430B

“仁”的提出,是“人”的发现,在过去只有“天”是宇宙的主人,如今又发现了“人”;这是划时代的大事,可以说我们已从蒙昧的时代走向文明。 “仁”的哲学代替了“上帝”的职能。此后,孔子后学在此体系内又加以补充,子忠提出“诚”来充实这“上帝”的旨能。宇宙内涵实有,不是空虚,这实有的宇宙可以名之日“诚”,不诚不能有物,所以说“诚者物之终始”。我们不必追究宇宙究竟有那些基本物质,哲学家为之形容,可以名之日“诚”。


到此为止,仁与诚的命题树立起来了,但它们两者之间还没有联系起来,“诚”只是一种实有,实有止于本身所有,不能再生,仁与诚合并起来,遂具有生生不息的职能,这种哲学体系,是宋儒创造出来的,尤其是大程一派。程明道曾经说,“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明状。仁者以天道万物为一体,莫非已也,认得为已,何所不至。.... 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为已。.....仁者难言,故止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可以得仁之体”。手足麻痹为不仁,也就是失去生意为不仁。仁有生意,但仁必诚才能充满生意。谢良佐对明道的理论有正确的理解,并且作了发挥,以为“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这是干净利落的说法。为什么活者为仁?他说,“今人身体麻痹,不知痛痒,谓之不仁,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谓之桃仁,杏仁,有生之意,推之而仁可见矣。”桃杏无仁则不能生,而有仁则诚,无仁则不诚。这是哲学家最善名状的地方,深入浅出,家喻户晓。天地仁且诚,所以生生不息。天地抛开生,还有什么?所以程明道说: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继此生理者即是善也。善便有个元底意思,元者善之长。万物皆有春意便是继之者善也”。 天只是以生为道,而生生之谓“易”,“易”也就是变化生长。 现在我们谈“生态平衡”,平衡才能使自然环境和谐,保持和谐才能生生。不生不长则“乾坤息矣”,乾坤也只是生意而已!


BF33B

明代的王阳明也曾有过关于“仁”的叙述,未失大程本意,但少发挥,也曾经说“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自有渐,惟其有渐,所以必有发端处,惟有发端处,所以生生不息。譬之于木,其始抽芽便是生意发端处,然后有干有枝叶。父子兄弟之爱,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如木之有干有枝叶也。”阳明以仁为造化生生不息之理,弥漫宇宙,无处不是,这是大程本意。后来王门罗汝芳也曾谈仁,“为学第一,要得种子。礼谓人情者,圣王之由也,必仁以种之。孔门教人求仁,正谓此真种子也。”这些话虽然与大程上蔡不完全相同,而有佛家思想,但种子之说,与仁诚说息息相关,是前进了一步。


清代能够发挥大程上蔡仁诚理论者是汉学大师戴东原,他曾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善也。盖言天地互化不已也,道也。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以是见天地之顺,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条理之秩然,礼至著也,条理之截然义至著也,以是见天地之常”。东原不仅是汉学大师,也是宋学大师,这一段叙述,说明他对自然的理解,有了长足发展。他以为自然有序,自然具有规范行为,所以说,“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条理之秩然,礼至著也”。 有条理有秩序,也就是有礼,自然而有礼,是自然具有规范行为。 在这种环境中才能生生不已。人类的规范行为与自然规范融为一体,此所谓新的天人之学!



图片来源:弘文馆原创

文章来源:原文发表在《走向世界》,1994年10月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 邮编: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