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六天的山东省骨干教师培训已进行到第四天,每天都收获满满。这次的培训,既有高屋建瓴“道”的点拨,也有实用有效“术”的示范。
第一天上午的讲座,李成顺老师提出的“把选择性必修插到必修通史里复习”的建议,让自己茅塞顿开。不由心生赞叹,“大家”就是“大家”,聆听李老师的讲座,永远都不会让人失望。他就像烟台山的灯塔,总能给迷途中的航船以正确的方向。
当天下午孟伟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丰富的视听盛宴。对于孟老师,敬佩的同时,还有感动。曾经在山师上学的时候,观摩过孟老师的课,如今过去快20年,孟老师依旧和年轻人一起战斗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一线,向前辈致敬!您用身体力行诠释了对历史教育的热爱。您信手拈来的多元素材,折射出您平时的用心积累。喜欢听《We are the world》的人很多,但知道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并且运用到历史课堂讲非洲饥荒的历史老师,估计并不多。向前辈学习,不是一句空话。
滨州教研员曹大梅老师主要就“大概念教学”给大家解惑。通过这节讲座,我似乎朦胧完善了我对“大概念教学”的理解,并不简单等同于历史教学杂志上的“单元教学”、“主题教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培训结束后,自己也可以尝试以“大概念”统领教学,建设结构化、整体化课堂。
青岛教研员范蕴涵老师的出场,让我心中不由感慨,岁月不饶人。曾经的女神,容颜有了些许改变,但是讲座依旧叫座。她讲述的德国绘本故事《鱼牛故事》引发了大家的深度思考:历史课堂是谁的课堂?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应该发生哪些转变?
曲阜师范大学宋立林教授用四季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派别,新颖独到,妙趣横生。在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读书、做事的终极是做人。
枣庄教研员张伟老师的关于《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课标精神》的报告很实用。对张老师“思维和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观点,非常赞同。张老师增设课堂答疑环节,很真诚地回答了老师提出的几个集中的问题,指导老师们应该关注哪些考题,并且还贴心地给了阅读书目。在收获的同时,也有震撼,枣庄一线教师已经有32人命过省级以上的大型考试题(会考、高考),可以看出烟台市在参与命题、把握考试脉搏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每天的学习很辛苦,但是乐此不疲。期待以道为原则,以术为方法,道术兼修,以道统术,以术得道,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达到道术统一、知行合一。(1203班学员 房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