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道受业立德树人

作者: 时间:2022-03-18 点击数:


3月17日下午颜炳罡教授为我们带来《四书之道与立德树人》的精彩报告。颜教授一字一句声如洪钟、抑扬顿挫,他从“《四书》乃圣经”谈起,旁征博引、慷慨激昂、幽默诙谐地为大家讲解了“什么是四书”“四书的形成”“如何读四书”“四书与立德树人”等问题,对“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思想做了具体阐述。

对于为什么中小学要学习《四书》:颜教授强调《四书》是承载圣贤之道的书。传统的士大夫,必读《四书》。《四书》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如同《阿含经》之于佛教,《古兰经》之于中东,《旧约》、《新约》之于西方世界。两千多年来通过政治、经济、教育、官吏选拔等方面,对中国社会之影响无远弗届,无微不至。它稳定了中国社会乃至东亚社会两千年,是中国思想的定海神针,中国人人生方向盘,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小儿言等等蒙学读本的根据。时至今日,人人需要读《四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颜教授援引习近平总书记观点,强调指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格养成教育,其宗旨为以德树人,从而达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学以成人的目的。“德”是人的本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颜教授借由“斯文”与“粗野、粗鄙”等词的比较,丰富而具体的指导大家认知“文”的含义,解读孔子时代“文”为礼乐教育,引申为斯文教育,它关乎人文,关乎国家。

 

《四书》是承载圣贤之道——仁义中正之道的书,她所承载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儒家核心价值是中华文明的DNA,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每一分子所恪守的行为准则,学习程序、学历可以终止,而学习目标应该“终乎为圣人”,圣贤之道是我们心中那盏永恒不灭的精神明灯。

对于如何读四书:颜教授认为读书,且从易晓易解处去读。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道理粲然。人只是不去看,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再究!何事不可处!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

颜教授用古人之言,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要读好《四书》,必须要饱含情感地诵读,要从容易理解的地方去读,要注重次序,先读《大学》,再读《论语》,其次是《孟子》,最后读《中庸》。

中小学如何教四书、学四书:立足当下,知行合一,言必能践。颜教授用四个词语概括了《四书》的教学之法:正音、识字、明理、达用。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经典诵读为灵魂为根本,知世论人,以事明理,学以致用,身体力行。让古圣先贤穿越时间隧道走到当下,而不是我们穿越回古代;要古为今用,而不是服务古人。

颜教授关心现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儒学生活化、实践化、草根化、大众化的理论诠释者和实践者。1996年—2012年,在山东大学义务推广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积极倡导儒学在民众中扎根,在生活实践中落实。自2013年始,在山东各地推广“乡村儒学”,创办并主编《乡村儒学》杂志。

儒家思想的存续与发展不是几个学者的事情,而是全民族的共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作为传统文化教师,我们应该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也应当立足当下,从我做起,认真学习颜教授的理念与方法,科学地向学生讲授《四书》,带领他们从小事做起,日行一善,实践躬行。作为父母,我们会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领会儒学的精髓,形成良好的家风,让家不仅是孩子诞生的地方,更是他们不可取代的人生课堂。我们要让儒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人可行、可知,能行、能知之学。

我们学员多为一线教师。中小学如何教四书、学四书。建议如下:

1.让古圣往贤穿越时间隧道走到当下,而不是我们穿越,回到古代,古为今用,而不是服务古人。

2.知世论人,知人论理,以意逆志,见古圣往贤之用心处。

3.以事明理,以理言事,理事交融,情景还原。

4.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变化气质,诚于中,形于外。

颜炳罡教授强调现在重拾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更要从娃娃抓起。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格养成的教育。立德树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学以成人。教师不仅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传统文化的实践者。文化自信从我做起,从我教孩子做起。

本次学习,让我们再次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聚合众力、融合众智,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相信在未来实践的路上,我们每位学员一定会不负众望,各展千秋。

 

2504班学员  刘茜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 邮编: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