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孔圣人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事,让人心向往之。极为幸运的是,在这万紫千红的春日里,我们也成为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跟随诸位名师“与圣贤对话,与古今为友”,乘着经典的东风,开启了为期六天的文化之旅。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是张国钟老师。张老师面带微笑娓娓道来,给我们讲民族的来处,文化的根源。老师讲得通俗易懂,在其幽默风趣的语言中可见深厚的文化功底,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明白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的含义。是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工作中重要的教育任务。那么,我们如何让青少年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呢?耿成义教授所讲的体验教育的“生发观”——“生欢喜心,增亲近感,发文化力。”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正像耿教授所说,文化教育的过程就是整个社会文化内化于个体生命的一个过程。只有当人的文化教育达到一种无意识的程度,并产生一种“文化动力定型”时,文化对人的教育才算是真正完成。那么,如何将感知、感性教育纳入我们的教育中呢?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深深地烙上中国文化的烙印?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想我们应该从心开始,努力做到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夏云杰教授的《古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引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中国文化。回想过去的岁月,我们接触的传统文化,大多限于百余首古诗词,几十篇古文。听了夏教授的课,深感自己对我国传统文化掌握的匮乏。夏教授从李约瑟之问讲到钱学森之问,从天文学讲到医学,从中外科技成果的对比,中西方科学研究方法的比较,让我们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思想及科学成就有了一个纵向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科学观——古代中国有科学,而且很发达。夏教授列举了丰富的事例,充分说明传统文化并没有影响科学的发展,并且还有促进作用。告诫我们,教育中不能忽略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质疑批判精神。
紧接着,我们跟随宋立林教授游览了“孔林”,几千年来积淀的儒家文化,在宋教授的讲解下,给我们铺开了一幅儒家文化的漫长画卷。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我们跟着宋教授过洙水桥,穿甬道,过享殿,入墓园。虽然我们是在云端游览,但是老师行祭拜礼,让我们身临其境,我们也仿佛跟着老师祭拜圣人,深切感受到了,几千年来,这里一直在传承、发扬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触摸到了这片热土的温度。
每一种教育教学思想都像盛开在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散发着浓郁的芬芳,今天的每一节课亦是如此。诸位老师把自己的研究所学倾囊相授,让我们受益匪浅。
从今天起,我要不断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在提高自己修养的同时,还要探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努力做个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2508班学员 赵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