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怀着无比敬仰的态度和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我参加了山东省小学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班。我可以近距离的聆听各路文化大咖带来的文化盛宴,我是兴奋的,但是我又怕自己浅浅的文学素养捉摸不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奥,领悟不到老师讲课的精髓,心情也是异常的忐忑。
3月28日上午我早早的就守在电脑和手机旁等待八点的课堂。张国钟老师讲授的是《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课的基本要求与教师素养》向我们深入分析解读了传统文化这门课为什么要开,它的目标是什么?传承经典,要把历史上的经典传下去继承下来。传和承是一个过程。从个人角度的小目的就是培根铸魂。把我们的文化之根、文化之魂扎在我们心中。最终目标则是重建精神家园。重建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之前我们的文化家园受到过毁坏,现在需要恢复。第二个是原先一些不适应今天发展的东西,重新组合,不断发展,立足世界眼光。如何重建?修建的方式是什么?民族的来处?文化的根源?解决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用西游记中唐僧的例子,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讲授,既幽默又生动。从个人修身一直谈到家园什么样,从良心良知的区别谈到社会治理原则。让我明白对待传统文化要有辩证思维,准确理解,与时俱进,注重对原典的深入学习,注重启发,密接生活,知行合一,真正做到真知难真行易。
耿成义教授带来的是《政策话语与专业认知: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探问》分别从文化·传统·现代,体验·融合·传承,感知·接受·教育三部分来讲解。耿教授阐释的苏格拉底 的蜡,让我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最好的文化传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背影,只是方式方法途径不同而已。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我们认为有三个一百年,第三个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复归问题。民族文化认同一百年,意识形态变革一百年,国民心理一百年。教师应该成为中华文化自觉的传承者,把教育文化根深植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一方面亟需更多地汲取传统文化的滋养,实现自主学习;一方面又要在文化教育中助力完成青少年的文化认知与文化认同。因此,文化感的自我培育和教育实施,可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一个教学同构互鉴的主要途径。值得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着力探索。 唤醒文化感,内化于己,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建构强化族群凝结。
夏云杰教授带来的是《中国古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从李约瑟之问谈到钱学森之问,讲中外古代科技发展对比,进而总结出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封闭性、片面性、官方性的特点。中国古代科技西传对世界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而近代科技却在历史舞台上缺席的原因。为儒家思想正身,阐述了儒家思想对科技的促进作用。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随后我们跟随宋立林教授的云端现场教学课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孔林”,领略师生伦理的现代启示。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林占地达到了3000亩左右,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孔林中的一石一桥一路木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这些都是儒家文化缩小的掠影。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通过老师讲解的孔门三杰与孔子的故事来传达师生之间这种不是血缘至亲却胜似血缘至亲之上的师生关系更让身为老师的我们羡慕不已。
一天的学习收获满满,老师们的课堂,让我们热血澎湃。身为一个中国人,为我们国家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更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并发展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伟大复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起向未来。
2508班学员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