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王友楠| 责编:孙金杰| 终审:沈秀清
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半落花一脉香,不负秋日好时节,培训路上撒芬芳。细雨中我们再次相聚,满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期待,开启了充电赋能的第二天。
上午,我们有幸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所作的《指向实践—探寻语文课程改革的路径》的专题讲座。吴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前瞻的视角,为全体参训教师带来了一场关于语文教学本质与未来走向的思想盛宴。

吴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义,必须坚定地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向“指向语言实践”。他强调,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应仅是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而是要切实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关键能力,即“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语言运用”。

整场报告案例详实、逻辑严密、振聋发聩。吴教授的讲座不仅为我们廓清了迷雾,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全新方向,更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实践策略。它启示我们,语文课堂必须努力走向“实践导向”,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方法,在实践中提升素养,为培养真正具备良好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下午,山东省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高旗老师以其富有创见的研究和扎实的实践案例,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分解与重混—大单元教学设计行动解析》的精彩报告。

高老师强调,大单元设计的第一步并非简单地组合课文,而是自上而下地对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进行解构,将其分解为可操作、可评价的单元学习目标。同时,也要对教材内容、学生经验及可用资源进行深度剖析,明确学习的起点与终点。

在分解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像一位“设计师”和“导演”,对学习内容、情境、任务、活动、资源及评价进行创造性的“重混”与整合,即以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核心任务(驱动性问题)为统领,将目标、内容、过程、评价有机融合,重构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序列化的学习历程,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迁移和素养的涵育。
今天的培训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精彩实例,不仅加深了老师们对新课标的理解,也提升了大家教育教学的能力。大家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更加透彻。相信老师们会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一起创造出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