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有幸参加了2020年山东省初中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得以聆听各位专家教授们的指导,与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教师们互通有无,虽然培训才刚刚开始,我却已经浸润在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中,心中的许多疑问,渐渐有了答案。
2020年暑假开学以来,我校依托语文学科大教研和“弘毅文学社”,展开了一系列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活动”,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就是“佛山论道”栏目。
该项栏目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邀请校内外名师开展讲座等形式,在全校学生心中播下一颗“读经,用典,传道”的种子。
什么是道?
老子《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一个道字,在这一句话里有三个解释。第一个道,指的是老子心中的道——自然规律,第二个道,是说的意思,而第三个道,是道路的意思。老子所谓的道,正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体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生化都是源于道的运动和变化。
道是物,是浑然一体之物,它是真实存在的,但它的存在却是不明显的,故老子所谓的道,表现为两种形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生混沌,混沌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乃生万物。从无到有,我们无法诉说其中的精妙,但是却能感受到其中的变化,所以老子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无到有,无中生有,有中有无,继而归一,太极阴阳鱼生动形象的展示了这种运动变化的过程。这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甚至说是道家学派思想的本源,道,即无,无即无名,无名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正因为道玄之又玄,所以老子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道,是必须遵循的,不可违逆的,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之道,玄妙不可言。
而最能体现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成果的,无疑是儒家。孔子的思想本源可以总结为两个字:礼和仁。
礼即仪礼,周礼,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小戴礼记》,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所处的时代,天子式微,礼坏乐崩,诸侯所行僭越之事屡屡发生,“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为了恢复周礼,恢复往日的社会秩序,“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想要恢复上古时期的“先王之道”,是逆天下大势而为之,是不可能实现的。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恢复“先王之道”,“克己复礼”的努力失败之后,退而求其次,开始著书立说,教导学生。
什么是仁呢?《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人。”仁就是人,孔子所谓的道,与老子所说的道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可以认为,老子所谓道,乃天道,那么孔子所谓仁道,就是人道。如果说“仁”是儒家的奋斗目标,那么实现“仁”的方法,就是道。孔子关于道的思想,记录在四书五经中,虽是孔子后学所录,但与孔子的本源思想应相去不远,我们可窥一斑而识全豹。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就是知道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就是实现仁义的方法和途径。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道就是修齐治平的道德标准。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道,就是如何待人待己,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道包含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论道,可以培养我们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论道,可以培养我们高度的道德自律与修养;论道,可以潜移默化,使每个人都拥有崇高的气节,拥有大丈夫的气概;论道,可以使我们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理想,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追求。
“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同时也是一名传统文化教师,我们的路还很漫长。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今天的一小步,就是浸润学生心灵,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步。
“人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与广大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