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聆听了滨州市教科院曹大梅老师的讲座《大概念与历史教学》,下午临沂市教科院宋玉柱老师为大家带来《高中教师学科命题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两位老师站在历史学科教学的前沿,以自身深厚的理论水平为依托,为我们的历史学科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指出了明确的工作方向。
曹老师围绕“大概念的出现”、“大概念是什么”、“大概念的教学应用”三个问题做了由理论到实践的介绍。从当今时代变革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出发,谈到了当今新一轮教改中出现的“大概念”。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关于大概念的来源、含义、特点等基本内容,最后给出了丰富的教学案例,让大家切身体会“大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表现形式。期间推荐了大量的参考资料。
宋老师以高中教师命题的特点引入,首先介绍了命题能力的价值与意义、命题能力研究的现状,点名了当前高中教师培养命题能力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围绕命题能力的理论建构(内涵体系)、命题能力的实践体系,对“命题能力”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最后就老师的命题能力养成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同样是讲“命题”,宋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不单纯从“命题技术”进行介绍,而是将“命题能力”站在理论高度进行了系统阐释,这在当前的命题研究来看,绝对是走在了前列。加之宋老师风趣幽默,通俗直爽的语言,为整个报告增彩不少。(回想起上次听宋老师的报告是15年前了,其时上一轮课改刚刚铺开,宋老师来德州为我们献上了一场围绕新教材教学与评价的报告,同样精彩纷呈。)
正如宋老师所说命题能力是教师教学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是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的需要。可谓“一针见血”、“直指要害”。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之下,教师要获得更高水平的专业成长,证明自身的能力,命题绝对是关键的一环。
关于命题的问题,待整理一下思路后再落笔。先不揣浅陋就“大概念”的教学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印象中比较早听到“大概念”是当初新课标培训时,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之后,在2019年山东省组织新教材培训时(烟台·龙口举办)昌乐二中的赵书琴老师在介绍《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时就是以“大概念”为指导进行的教学设计。后来,该设计被收录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的《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教学设计》一书中。当时赵老师为本课设定的大概念是“变”,具体操作不再赘述。今天看来,这一设计恐怕未必完全契合“大概念”的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今天曹老师的介绍,目前对于“大概念”的争议还是比较大的,但其超越于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学科概念的地位是肯定的,否则我们提出这一理念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同时,大概念教学又不同于“大单元教学”、“主题学习模式”、“项目化(PBL)学习”等现行的教学理念。个人理解,与后面几种相比,“大概念”是更加上位的理念,后者可以作为其具体的实现形式。或者作一类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概念有些类似于老子所说的“道”,所谓“大道无形”,就当前的理解来看,或许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历史教学》2020年的部分文章集中对“大概念”进行了介绍,作者的观点也不是太一致,在今天曹老师的介绍中也有体现,不再多说。在今天曹老师介绍中,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作为大概念来定位,联想到此前曾经接触过的“大中国”概念,参考了北京大学党宝海教授、张帆教授等相关专家学者的一些论述,从当前的历史学科教学出发,简单整理思路如下:
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在此次高中新课标和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均有非常明显的论述。站在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来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华夏认同”直至明清国家版图的奠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前后延续两千多年。而这其中,我们也经历了由“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党宝海教授曾就《“大中国”的初步形成》做过一场学术报告,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党教授所说的“大中国”的概念,我结合自己的理解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地域”(版图)上的“大中国”——即今天中国版图的由来和日益形成;二是“民族交融”方面的“大中国”,亦即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现状之由来。
类似的观点,张帆教授也曾有过论述。2018年,燕园杯历史写作大赛公众号曾经引用了澎湃新闻对张帆教授的一篇专访,题目就是《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文章开篇张教授引用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教授的提法:“汉、唐的大帝国是转瞬即逝的,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就是说,在元朝以前“小中国”是常态,元朝之后“大中国”变成了常态。”张教授认为:“这种提法值得参考。”同年10月,在“北京大学全国高中历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三期)”上,张帆教授就“元朝是中国吗?”进行了解读,结论也是强调“元”与“中国”的密切联系。
这些论述,可以看做是对前些年曾经盛行一时的提法:“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包括罗友枝(日本)的“新清史”提法的一种回应。重点在于强调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性。而这一点也是我们当前统编历史教材在中国古代史部分的一条关键线索。说明我们教科书的编纂也是“与时俱进”的。
除此之外,还想到许倬云教授的《说中国》,以及国际关系学院施展教授的《枢纽—3000年的中国》。其中的基本观点与党教授的介绍有很多相似之处,现简要摘录如下:
中国这个共同体,其延续之长久,而且一直有一个相当坚实的核心,在同一个地区继长增高,其内容却不断地改变,不断地调适……。
“中国”这个共同体,与其说是国家,毋宁说是个“天下”,它没有边界,可是周边对中央王朝有不同程度的归属。“中国人”的观念之内,也有许多存在差异的族群。到今天,各省的方言,甚至各地人群的体质,也有显著的南北之分、西东之分。中国的文化,其内容也很复杂,不像欧洲,可以以宗教信仰界定 例如,基督教的世界,或者像南亚、中东一样,是某种信仰的世界。中国固然以儒家为思想主体,却同样有强大的佛教和道教影响,更别提还有许多地方性的信仰在发挥作用。相对于犹太/基督/伊斯兰体系,中国这个复杂系统没有一神教的排他性,有多元并存的空间;相对于婆罗门/印度教体系,这个复杂系统也没有被种姓阶级割裂的社会。因为有多元并存的空间,中国体系容易接纳外来新因素;也因为没有阶级割裂,容许社会流动,易于进行内在的调适。
一方面,维系“中国”这观念的真正力量,可能是经济。经过长期构建的市场交换网,使得各地的物资有无相通,也互相依赖。另一方面,中国固然长期被皇权统治,但是从秦汉以后,并没有明确的贵贱阶级之分。一般的老百姓,都是编户齐民;统治阶层中的文官,大致言之,都是凭其知识和能力进入精英阶层,这些精英并不能永远世袭。第三个因素,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方言复杂,却有一个以视觉符号作为基础的文字系统。它可以超越语言的区隔,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也作为超越时间的数据媒介,使得文化得以赓续。
以上三个因素,可能使得中国虽然广土众民,但可以确保国家内部的互相沟通,谁也不会被排斥在外,“中国人”才有一个共同的归属感。相对于其他几个巨大的共同体(注:欧洲希腊、罗马、教廷几个大型共同体;中东伊斯兰共同体;南亚印度共同体),中国人大体上居住在同一地区,只有扩张而没有迁移。中国内部区间的人口流动,使得不同的人群有混合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促使文化产生了共同性,经过不断地融合,在总体相上,中国文化只有逐渐的变化,而没有突然的断裂,这才使“中国”的观念,可以长期维持。
到了近世五百年,蒙古、满清两次外族征服,“中国人”之间才有因种族差异而出现的阶级。可是,在民国建立以后,这种阶级差别也就消失了。……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自序》
许先生的论述非常宏大,从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讲起,贯通整个中国古代史,论述了中国这个“共同体”的成长演变过程。最终的指归则是他在自序的题目中所提到的:“在全球化的时代审查自己”。类似的论述也出现在许先生《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一书中。此不赘述。
从许先生的论述出发,结合“大中国”的理念,对于中国历史叙事似乎也就有了书写的新视角,比如:施展教授在《枢纽—3000年的中国》中关于“重建中国历史叙事”的叙述:
……投诸世界历史,一个迅猛崛起的大国,其崛起本身会造成所处体系的深刻变迁,过去所习惯的参照系不再起作用,基于该参照系所设定的国家目标也会失效;于是,它无法再说清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往往会陷入一种深刻的身份焦虑。它懵懵懂懂地走到了没有路标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在这个路口上,倘若它能够在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中,理解到自我与世界的内在一致性,就能够将其庞大的力量转化为对世界的建设性力量,并真正成就自己的世界历史地位;否则,它将浪费自己所经受的苦难。为了真实地理解自己的处境,以避免糟糕的前景,处在十字路口的大国往往都会关注历史,它们渴望通过对于历史的重新理解,来廓清当下,构想未来。
这种身份焦虑的化解,无法简单地通过对于某种价值理念的表述及追求而完成。一个政治共同体的自我身份,要基于两种理论叙事的构建:一是政治哲学的叙事,它会为该政治体确立其所要追求的正义之目标;一是历史哲学的叙事,它会确立该政治体的认同边界,确认何者为自己人,何者不是自己人。两种叙事加在一起,才会带来政治体的精神凝聚力。单纯依靠政治哲学的价值表述,无法回应共同体的特殊历史处境;单纯关注历史的特殊性,则无法理解共同体与世界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当下中国的身份焦虑,实际上表达着对新的历史哲学或者说新的历史叙事的渴求;人们渴望通过对于中国各种特殊性的统合性叙述,来寻找中国通达于普遍性的根基,以化解对内对外的各种精神紧张。简单来说,就是要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上,回答“何谓中国”这一问题。这样一种新的历史叙事,直观上呈现为对过去的重述,实际上是在勾勒未来的方向;换言之,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是基于对过去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就是未来学。
要构建新的历史叙事,首先需要有对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的理解。只有基于对特殊性的深刻理解,才能把握其在普遍性当中的结构性地位。那么,中国历史的根本特殊性在哪里呢?本书认为,它体现在两点上:一是中国是一个轴心文明的载体,一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两点以一种人们经常意识不到的方式相互发生作用,几乎中国历史的所有运动逻辑,理解当下中国问题的所有切入点,都在对这两点的把握里面了。……
——《枢纽·导言·十字路口的大国与历史热》
从中也可看出,作者“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的目的性,及其对“大中国”的认同。回想2018年10月,于燕园聆听施展教授报告时他将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分为五大部分:中原、草原、西域、雪域、海洋并论述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几部分之间的“互动”,尤其印象深刻的观点在于:“纯中原理解不了纯草原,纯草原也理解不了纯中原,‘大一统’国家的政权(同时统治长城南北的政权)应当是能够同时理解草原和中原而且能够协调西域和雪域关系的族群……”从史实来看,古代民族交融程度较高的时代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个人认为,这与党教授所强调的“大中国”亦是“异曲同工”。
上述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和渗透非常值得一线教师关注和探讨。对此仅就个人的一点设想和做法进行简要的介绍。
对于中国古代史我们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统一多民族国家”即“大中国”的建立与巩固作为教学的“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检索,“去粗取精”,为当前教学内容与课时量之间的矛盾“破局”。
在教学中,笔者曾于寒假网课期间给学生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其中主要参考的便是许倬云先生在《说中国》一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的讲述:开篇首先引用的本书的核心观点: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之后,以“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曲折、复兴的历程”为主线梳理概括了主要内容,具体框架如下:
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巩固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酝酿:新石器时代晚期——春秋战国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与巩固:秦汉——宋元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危机:明清
近代中国:中华民族的沉沦与奋起
一、列强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沉沦
二、中华民族的奋起抗争
现代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在具体内容的设计上主要节点如下:
第一部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酝酿中,从文明起源到西周时期开始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的“中国1.0版本”说起。继而重点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观念: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孟子·滕文公上》
许倬云认为,孟子的这一思想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人傲慢的世界观。不过从侧面也说明了当时中原文明的先进。
第二部分以下文开篇:
秦汉以降,中国已经凝聚为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系统。这三重凝聚,使中国不仅在内部融合为坚实的共同体,而且对外也具有强大的自卫能力和吸引力。 这一“天下”格局,以其开放性不断吸收与消化外来的影响。这一共同体,从此长期屹立于东亚。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
结合中央集权的制度因素和民族交融(包括对外交往)的史实来说明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的情况。同时强调此时经历了由“小中国”向“大中国”的转变。
第三部分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定型”和“危机乍现”两个主题展开,前者自然也是从疆域、民族交融等层面对此时“大中国”的发展进行了讲解。
经过上述梳理,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相对清晰,重点内容也有所突出。
所以,将来对于中国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我们可以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展开,重点可以突出以下主题:
1.制度保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统一)
2.民族交融:历代的边疆政策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民族多元)
3.与之相关的区域开发和思想、社会的变迁(辅助线索)
与之相关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可以作为上述历史现象的背景、影响等进行一定的联系和补充。近现代史依然是根据上述思路进行的梳理,在此不再一一展开。
另外,正在考虑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如果将来有机会准备带领学生一起读一读前面提到的两本书,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著作中亲身感受一下“大中国”的内涵。
总结一下:在此我所设定的“大概念”就是曹老师所强调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在其指导下,我设计了“大中国的源起、形成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华民族的沉沦与奋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个大的教学单元(主题),每个主题之下可以再确定“小主题”,比如“大中国”之下,我们可以以时间为线索,设计为前面所述三个内容;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几个维度进行学习主题的设计。个人主张在高一学习中侧重于时间线索的整理,选课后进行复习时可以按照后者进行设计。(1201班学员 王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