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宋主任报告内容非常精彩,再加上他本人告幽默风趣、直爽豁达,对于目前教师命题现状的分析又针针见血,所以引人入胜,感觉意犹未尽。宋主任指出了现阶段高中教师在命题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他从命题能力的价值与意义、命题能力研究的现状、命题能力的理论建构(内涵体系)、命题能力的实践体系、命题能力养成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主要回答了什么是命题能力、为什么要命题(价值意义)、怎么命题等问题,对于笔者来说获益良多。
由于宋主任理论水平较高,笔者难望其项背,所以这篇随笔谈不上有感,只能算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按照我的理解把宋主任的报告思路进行局部梳理,所以我只是个搬运工,纯属搬运。
关于高中命题群体和特点,现今高中命题群体主要涉及的国家、省市、市县、学校、社会五个层面,但是我想这五个层面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我的理解是在社会这个界面就整合了很多的命题资源,其中不乏市县、学校等层面的资源整合。其中缘由我想不言而喻。所以“专业命题机构”、““普通高中学校””“市县教研机构”“社会机构”这四大阵营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或许也是造成现在高中教师命题群体现状的原因,所谓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体现的淋漓尽致。
关于高中学科命题的专业特点问题。其最主要的是功利性,学科试题命题受制于高考(合格考)这应是永远无法摆脱的魔咒,所以命题的指向性就非常的明确——指导备考过程、满足学生升学(合格考),这是根源之所在, 也由此导致了命题虽然类型多样,但是基本遵循模拟高考命题,追求形似、神似,高仿题目的窠臼,基本上每年都会都这样,轮回似的。(每年都在模仿,什么时候真正能成为自己?)由于或者或那的原因命题过程的确存在着环节少规范性低忽视原来步骤的情况。
从理论上来讲,命制试题试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可谓“无命题不教师”,当然也“无教师不命题”,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一辈子就要跟命题打交道,然而就恰恰是因为“无教师不命题”,所以现在的状况是比较尴尬的,尤其是水平参差不齐的尴尬。这也是宋主任在报告中所提出的担忧,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要做这场报告的原因之一,自主命题这种能力很重要,教师需要掌握和提升,但是现在问题就出在不重视上。
众所周知,备课指导有两大任务——素养建构和素养检测,而贯穿始终的就是试题,备考的过程就是不断的解题和准备解题的过程,“三年备考、高考三天”。但如何指导备考,归根结底就是指导解题,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不断的提供试题,提供好的试题。所以提高自主命题水平迫在眉睫,否则无法适应素养导向的考试考察要求,亦无法适应新高考和新评价体系的要求。而放眼全国,很多地方也把试题命制能力看做是衡量教师能力的一种工具,采用了或多或少的激励措施。这应该代表着一种趋势。也应该是改革的副产品。
从命题能力研究的现状来看,总体研究重心偏移,命题能力体系构建缺失,对教师来说,缺乏有效的教研引领,虽然天天谈教师专业发展,但很少系统引领和实践命题引领。这一点说到了痛处,作为一线教师,非常有感触现在的命题能力真正沦落成为确实需要提高,但是又很难提高的能力,当中其实也不乏有很多自觉想提高自己自主命题能力的教师,但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究竟有没有出路?还是要看看有没有思路。
关于命题能力的内涵结构体系(理论构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进行诠释:概念定义(内涵)——逻辑分析(判断推理)——理论依据(支撑)——实践实证(外延)——体系构建(体系)。从定义的角度,笔者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和知识,从心里学的角度来诠释能力这个词语是很恰当的,命制试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心理过程的外在反映,而人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认知、需要和动机、情绪、情感和意志、能力和人格几个方面,简单的说可以分为知、情、意、行、格,这属于基础心理学的范畴,而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比如美术能力就包含敏锐的视觉、清晰的视觉形象记忆力和手的灵活操作能力等,音乐能力需要具备灵敏的听觉分辨能力、节奏感、旋律的记忆力、想象力和感染力等心理条件,不具备这些心理条件就难以从事音乐活动,也就不具备音乐能力,一个人可能不具备顺利、有效地完成音乐活动的心理条件,但他具备从事美术活动的心理条件,有敏锐的视觉辨别能力和观察力,有良好的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能力,他能顺利、有效地完成美术活动,因而有美术能力,所以能力是具体,是和完成某种活动项联系的。《基础心理学》,套用心理学的相关定义,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命题能力进行定义或许可以这样表述:命题的能力简单的讲就是教师能够顺利的有效的完成命制试题这一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包括文字表述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运用命题资源的能力、驾驭命题基本规则、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依托学科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等。是一种特殊的能力(这是笔者下的一个不是很成熟的定义。仅仅从自己浅薄的心理学知识角度来理解,或许我觉得搞清楚了命题能力的定义,我们就知道我们该如何提高我们的命题能力),此外从心里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或许可以诠释能力的差异性问题:比如猴子比狗和猫更能解决复杂的问题,狗和猫又比鱼类更聪明等。这个例子好像不是很恰当。但是不可否认,一切心里活动的基础都是神经系统,几乎都与大脑有关系。
此外,作为最低层次和界面的教师命题环节,虽然是最末环节,虽然水平最低,却最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宋主任提出的把教师的命题能力转化成为学生的解题能力,我深感震撼,虽然也命题数年,但是从来没有参透其中,今天被一语点醒,我想对于我以后的教学应该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教辅资料的使用问题,很长时间以来依附教辅资料,依赖教辅资料,这是在“自废武功”这个比喻非常恰当,但是我的理解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不去过分依赖他,不被束缚思想,去吸收、拓展手头的资料,我想这也是提升自己命题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垫脚石,毕竟现阶段教师在命题的时候总会遇到那样这样的问题,初步的模仿一部分较为优秀的试题命制方式,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所以应该是一把双刃剑,只要不横着拿,竖起来就可以杀敌了。
关于命题的顶层设计的问题,以前命制试题基本上是从感兴趣的,知识点的,覆盖面的方面进行命制,从来没有想到从顶层的角度设计问题,命制出的试题可以说大都非常小家子气,自己看着都不满意,恰如看自己不争气的孩子,越看越不顺眼,还舍不得抛弃,现在看来,是出发点出来问题。拨云见日的感觉。
我一般在命制试题的时候基本存在这几个步骤,第一步,确定好双向细目表,明确课标相关知识点,第二步,过滤这一阶段的高考试题,角度、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该规避的规避,该吸取的吸收;第三,寻找相关资料(这个地方宋老师的点拨让我感觉有了新的出路,原来使用的材料一般较为陈旧,以后是要去寻找相对较为新的材料进行删减);第四步,命制阶段,主要从原因、结果、意义等方面进行考虑,在设计问题时,主要是从新结论的角度进行思考设计正确选项,课本已有结论基本不去考虑。最后磨题。
现在想想自己的命制思路是很有问题的,可谓幼稚。还是得多多俯下身子,向周围的老师进行学习。(1201班学员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