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过程
首先,课前预习不可少。鉴于中外历史纲要内容非常丰富、庞杂,学生要进行提前预习,老师提供预习的学案或者简单的问题、表格,学生根据学案提前预习,梳理基础知识,掌握必备基础知识。赵老师提到在学案中,甚至只需要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再写一个问题,如通过本课你想学到什么知识或者有什么疑问?
其次,重构教材框架。讲课中,用历史逻辑对教材进行重构。
二、具体讲课的内容
清华附中张馨月老师将教材重新整合为三部分:一、明清时期的经济,二、白银撬动中国社会,三、明清盛世下危机。
第一部分:明清时期的经济,包括经济新现象,商业和白银货币化。
张老师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该时期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表现,更直观的体现,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的能力。对于有异议的学术观点,用讨论的方式展开,更有思辨性。
第二部分:白银撬动中国社会
这一部分包括城市和市民世俗文化和士大夫新思想。

张老师通过展示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引导学生分析该时期文化的变化。
张老师通过展示冯梦龙三言故事,提出问题:反映社会风气有何新变化?通过提供史料,提出:明清士大夫新思想表现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该时期士大夫思想的变化,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
第三部分:明清盛世下危机
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述,赵老师做了更为宏观准确的讲解,把明清置于同时期世界中,进行横向比较后,得出中国与西方相比,发展的速度缓慢了,所以得出明清时期盛世下的危机这一结论,更贴合实际。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预习,到教材的整合都体现了对新教材的科学使用,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尤其是特别注重史料教学,通过丰富的史料,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都很好的落地,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节精彩的示范课,对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性和借鉴性。(1201班学员 丁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