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周公制礼作乐;孔子提出立于礼,成于乐;荀子认为礼乐行,天下皆宁。
先贤们早就意识到礼乐文化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道家反对约束,崇尚无为而治,放任自流。法家认为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所以刑赏可治国,不别亲疏,不分贵贱,一切断于法。唯有儒家认为人是有情的,喜怒哀乐皆所具也,故治国之道应该顺乎人性,所谓率性之谓道即是如此。而且与西方的宗教制约不同,至情率性的礼乐文化深深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
纵观礼乐文化的发展,我们发现,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包含范围非常广泛,民间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国家行政立法等等无所不包。西周末年礼乐系统崩坏,陷入了诸侯争霸纷争的局面。正如孔子所悲痛的,礼乐文化衰落了。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统治者意识到儒家的礼乐文化在治国安邦、稳定人心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汉武帝遵循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礼乐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慢慢地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融入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礼乐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这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方面,在遵循人性的基础上,礼乐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文人独特的气节。明清时期,被改造后的礼乐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受到了一些人的抨击。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变快,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重新引起了人们对传统礼乐文化的重视。但是,传统礼乐文化要想再次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们就必须要学会扬弃,以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重新激发传统礼乐文化的生命力!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也应该重视传统礼乐知识的教育与传承。而且这种教育应该落地生根。如,可以将礼乐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传统礼仪要求: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站立坚挺,端坐稳定,行走轻捷,不容懈怠散漫;吐痰弃物,更不能随心所欲,维护公共场所的洁净;“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老的歌谣亲切提示人们,立身处世,要小心翼翼,注重自身的仪容仪表......所有这些都可以与我们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结合起来。
传统礼乐教育应当被重视起来,应该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继续发光发彩。礼乐行,天下谐,在弘扬礼乐文化这条道路上,让我们一起努力!
2501班学员 鞠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