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准则,近似于不成文法与道德伦理精神的综合,有着明显特点。孔子认为“礼”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面对着时代的变革,孔子在继承和总结前代遗产的基础上,对“礼”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一,他把传统的“礼”纳入到他所构筑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之中,使之成为他所倡导的社会原则和社会理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二,在此基础上,他把“礼”与"仁"结合起来而赋予“礼”新的内涵;第三,在政治上,孔子把“礼”与"德"联系起来,特别强调“礼”与"刑"的对立;第四,在“礼”的社会作用上,孔子更强调其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孔子对“礼”的内涵的补充和发展,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习惯养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包括学会倾听、善于思考、敢于提问、自主读书、认真书写等习惯。而行为习惯则主要指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讲究卫生等等。
我认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如果一个人,身体很好,智力很好,学习很好,但品德不好,那就相当于废品,甚至是危险品。应试教育往往 只盯住了孩子的分数,把追求高分数摆在教育的首位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果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只会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会跟着别人走,没有丝毫创造能力,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现在也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逼着孩子钢琴考级,绘画考级,学书法,学舞蹈,也不管是否复合孩子的兴趣爱好,以为这就是素质教育,其实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而且给孩子增加了额外的心理负担。我觉得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目的,只是启迪孩子对艺术的爱好和理解,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修养,而不是要让孩子都在这些方面达到专业水平。一句话,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是要让孩子将来能够全面发展,具备适应社会竞争的全面的能力。
我们要尊重孩子个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孩子自己能做的,能想的,让他们自己去做,去想;孩子能探索发现的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孩子能自己计划、安排的,让他们自己去计划、安排;孩子能选择判断的,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判断。要让幼儿成为有自主权,可以支配自己行为的人,做自己的主人。(2504班学员 赵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