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诚信,中国传统文化论述颇多。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同乎?”“言必行,行必果”。“诚信是我们生活处事的黄金”。我想,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诚信的品质古今中外均被视为做人之本,“仁人”是,小人也会承认;二是因为我们当前的社会诚信缺失严重,我们太需要重新唤回诚信的自觉。今天,我们大力倡导建立诚信社会,把诚信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到市场经济发展,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相信大家都会双手点赞。倡导诚信做人,就是要让诚信成为当今社会最宝贵的东西,要让诚信成为人们望之弥高的优秀品质,要让诚信成为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心灵宪法”。
我想起盖章。无论工农商学兵,中国人无不崇尚“公章”,喜欢盖章。我在一家办公室工作了多年,与公章有着很深的交往。我的理解是:盖章,本身体现着一种程序意识和法治精神;中国进行了几十年的法制建设并初见成效,现在我们又强力推进依法治国,没有了公章这个法治的见证,是不行的;另外我又想,从“国学”的角度考虑,盖章是比较有效的诚信保障措施,盖章是为了建立一种“信”。
“诚信”是一种最特殊的物质,最坚硬,最牢固,最韧不可摧。一个人,如果能赢得别人的信任,相信他说的话,相信他做的事,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他是建立了品牌工程;而任何一个错误的意想或举动,都可能危及到这个人的“信”。所以我们崇尚“宁可丢钱万贯,不失诚信一分”。建立“信”,必须“诚”,诚实做人,诚恳对人,诚信待人,再加上时间的考证,才能为“信”立碑。有时候我想:我们的社会,什么时候能建立这样一种诚信:一个电话,所有诚信系统就自动启动,不用东奔西走,更不用“一百个公章”,一切程序就都办理完毕。这个电话、打这个电话的人、接收这个电话的人,都是诚信的组成分子。能够这样做的前提是:社会人人都建立了一种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诚信。
所以我说:“诚信”是最可靠的“公章”;真正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不是公章,而是诚信。一个人可以走很远,一个团队可以行很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走很远,但诚信不能缺席。我觉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必须把诚信作为必修内容。这一点毋庸置疑。
尤宗周先生在其《国学概说》中提出“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人生四阶段教育理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诚信教育的环节:幼儿教育为优美的人格奠基,要让幼儿园的孩子知道诚信的含义,明白哪些是诚信的言行,哪些不是;童年时期,幼稚蒙昧,就要培养其端正的心性及行为,陶冶智慧,讲诚信无疑是必修内容和必经之路;人在少年时,鼓满理想的风帆,少年的立志,就必须是做诚信之人,并终身以此励志;成年后,抱真诚笃厚之意来待人接物,存方便利他之心以积善培德,诚信的花朵会盛开,会结出诚信的累累硕果。
我非常赞赏一句话:“ 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学校教育的诚信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学业结合起来,这有两个方面:一是老师要擅长布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科学合理适量的作业,让绝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即便有的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果子”完成也很好;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明白:老老实实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仅是智育,更牵涉到德育,牵涉到诚信。良好的诚信习性一旦养成,就会终身受益。我们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讨论诚信问题和校园教育,答案自然让人欣喜。
(2504班学员 石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