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聆听了许刚老师讲授的《礼乐文化与君子人格》,我受益匪浅。
我们都知道,我国是礼仪之邦,有着传承千年,灿烂辉煌的礼乐文化。我国也曾是温文尔雅的东方君子,在历经文化浩劫后,文雅不在,斯文远去。为了让礼乐文化精髓重新焕发时代光彩,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文人志士都在 探索现代社会进行礼乐文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扎实推动相关教育探索。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乐文化的基本思想。其后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先贤的发展和完善,礼乐文化逐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不无遗憾的是,近代以来,礼乐文化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受到了种种责难。我们必须承认古今社会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新时代依然面临协调人际关系、邻里社区友好相处,促成个人、家庭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命题,仍然需要新时代的礼仪规范体系及与之相关联的价值指导。今天我们仍然面临通过教育,提高国民文明程度的任务。中华优秀礼乐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宝贵资源应对这一课题。
在现代社会进行礼乐文化色彩浓重的仪式礼仪教育,也是传承千年礼乐精髓,开展礼乐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内容方面,不同学段的孩子认知能力不同,礼乐文化的教育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课题组依照古人为学和成人的基本逻辑,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在年龄尚幼的小学学段,礼乐文化教育应在反复练习、修持践行方面下工夫,当以经典文本中适合现代社会的仪容仪表礼仪,坐立行走、进退周旋的基本规范为中心,让孩子们懂得扫洒应对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初中学段的孩子应该偏重家庭礼节方面的内容,重在家庭居处之礼,贯穿追念先祖、孝敬父母、和睦兄弟的理念与规范。让学生明人伦之常,养孝悌仁爱之心。高中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注重培养公德、惜物、环保意识,进而讲授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诸大端,以培养具有君子品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论语》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文化教育是培育君子人格的根基,能够涵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塑造学生优雅的言行。在中小学进行礼乐教育是奠基性教育,关注学生的人格、道德、规则教育,助力学生成长,培养其仁爱孝悌之心、和谐相处之道,关注孩子友好交往能力发展和文明习惯的养成,让学生成长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2504班学员 张岩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