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历史的烙印,值得我们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具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更有甚者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作为一名教师既有危机感,又自觉束手无策。何其有幸参加了山东省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两天来的培训,聆听了徐勇老师的政策话语与专业认知:《〈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解读》,了解了2017年开始国家就着手研制标准,旨在厘清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属性,明确目标,规范内容,指导实践;张国钟老师的实践观摩课《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课的基本要求与教师素养》,深入浅出地给我们介绍了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实操性很强;傅永聚老师的专题理论课《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明确了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成积春老师的在线体验课《孔子与〈论语〉》让我们感受了几千多年前孔子的智慧……
通过一天紧张的培训学习,我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较为深刻地想法。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但又觉得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专门的学习、 思考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古代的一些学问。然而,通过几位老师的讲座和学习,使我的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古人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动力。
最后,我想借用张老师讲座最后的爱默生的“我痛恨毫无信仰的博学多才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愿我们做有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教师,培育出有底气、有信仰、有梦想的国家栋梁之才!
2505班学员 高莹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