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朝闻道,夕可死

作者: 时间:2022-03-24 点击数:

 

今天听颜炳罡教授讲了四书与立德之本。颜教授沿着四书五经形成的过程讲述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我认为颜教授今天的讲述让我触摸到了儒学发展的“道统”所在,触摸到了所谓“道”的要义之门。

儒学的发展从尧舜禹周武汤,到孔子宣教,形成了儒学的核心和框架,到朱熹作《四书集注》,至元明清以来,四书成为官方教科书,影响力到了东西方世界。颜教授在开盘就讲:四书是中国人心中的圣经,讲到了四书五经与孔子的关系,前五经由孔子宣讲后得到发扬,而四书则宣扬的是孔子的理念,那么,四书五经所体现的“道”主要体现了孔子思想的“道”,

    我就在思索,孔子所阐述的“道”到底是什么?具体到今天的教师,教师的“道”又是什么?

一、教之道在于仁

     孔子是万圣之师,他通过教育实现了对中国三千年社会发展文明发展的影响力。今天的我们需要把学习诵读四书五经作为今天学习的重点吗?诚然,作为中国重要核心思想载体的经典古籍,我们当然要去读,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这“道”并身体力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学习德育之本,这句话没有错。

    颜教授说:一个人他可能不聪明,不能做官,不能从商,但他依然是一个独立的人,就要读书做人。教师就要培养人。

作为一名教师,三尺讲台就是我们的信仰,“爱”就是教育的真谛。没有爱的教育不是教育。我们用智慧去爱每一个学生,既爱学优生也爱学困生,既爱道德高尚的学生也爱曾经有过失的学生。这种爱不是让教师当神,不是让教师抛弃法律的规则,而是发自内心地爱护和敬畏一切生命。

    我常常听说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那么,我们是因为学生的未来有可能是牛顿、瓦特、爱迪生而爱他吗?我在农村的小学里已经任教二十多年了,有的人从上学到毕业,一直到他的孩子,都没有走出这个小小的地方,终其一生,他也不可能成为爱迪生、牛顿和瓦特了。甚至有的孩子会自闭、生活低能……那么,这样的孩子就不值得被爱不值得尊重了吗?不是的。教师爱学生,只是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孩子,都是平等的生命,就如地上的小草,无论生长在哪里,都需要阳光的温暖。如此而已。

    爱是教育之道。但朝闻道,不可夕死。因为真理的领悟只是“心有所悟”而已,还要“行之所得”,把领悟的真理真正在教育过程中进行实践,如此,“闻道”便不止是“闻”,不止是“悟”,而是“行道”了,那么,便更能靠近“仁”之道了吧!

二、仁之路在于“恒”

 

    今天我听颜教授讲课,对颜教授所讲的历史文化理解不多,但对所讲的传统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心有所触。就像颜教授说的:孔子提出的许多教育理念直到今天还是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道的核心是仁,但实行“仁”在于“恒”。

    孔子对道德修养的评价注重过程,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持久的表现。今天,我们教师要想追求“仁”的境界,受到的外界干扰也是比较多的。从物质生活来看,教师的经济生活显然不够优裕,许多农村教师的生活可以称得上“省吃俭用、颇为拮据”;从精神生活上来说,教师每天面对孩子,身处教室之中,每天接触的事物极其单一,精神生活的确不够丰富多彩;从压力上来说,现在整个社会、家长和孩子对教师的要求都比较高,教师的压力也非常大,部分教师甚至也会出现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在这样的多重诱惑和挤压下,教师能够长久保持教育的激情与热情,能够长期保持博大的仁爱之心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不容易就可以随波逐流了吗?不容易就可以自我放弃了吗?所以,“仁”之可贵正是贵在难以“持之以恒”的心智。

    作为一名普通农村小学的教师,我尤其对“持之以恒”感受深刻。因为每年都会有一两个智力比较低能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不去上特殊学校,他们只能在农村学校里“凑付”完九年义务教育。说实话,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根本不能称之为教师,教师在他们的面前只能是一个保姆。我因为性格比较温和,二十多年中曾经接手过十几个这样的孩子,有这样的孩子在班里,不光操心多,而且成绩非常受影响。而且,越是有这样的孩子,越不能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考核优秀”,因为所有与量化有关的项目,这些孩子都可能给你带来麻烦。

    可是,孩子有什么错呢?他们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有一个女孩子,从一年级上到三年级,还不能够独立下楼梯,分不清左右,几乎每天都会给班里扣量化分,我每天必须安排四个孩子轮流值班领着她,放学要亲手交给她奶奶,三年却连自己的名字也没学会。有时候也觉得焦躁愤怒,这样的生活真是让人绝望——教一个没有未来的孩子,就如同自己的努力全都是白费!还有一个小男孩,去厕所上大便,竟然用脚把大便踩个稀巴烂,还在厕所走来走去玩大便。隔着漫长的时间我都能回想起当我照顾这个孩子和刷厕所时的无力与绝望。

在    面对这样的孩子的时候,我尤其深刻的认识到——教师,是一份仁爱的事业。教一个孩子,从他什么也不会,教给他懂得规则,教给他知识,教给他生活,需要很多很多的耐心和爱心。对于有的孩子,我们不是为了期待他飞黄腾达,不是为了期待他未来有所回报,就是为了一个成长中的生命,他们需要得到爱,老师的责任在于传递爱。

    教师,是一份爱的事业,这份爱,不是一天不是一年,而是一生。所以,不必特别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三月不违仁”,但要始终记得我们的使命是——用一生来求仁!

 

三、四书与立德修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也强调过“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教育的职责就是为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的第一粒扣子,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用礼仪文明来约束行为,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离经叛道,做有违社会道德观价值观的事情。“博之以文,约之以礼”,对学生是如此,对教师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学习并积极地改变自己,才会让自己更加优秀。

    今天听颜教授的讲座,我不仅深刻地领会到孔子和他的弟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感受到孔子对自己信奉的人生价值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领悟到孔子对弟子的言传身教。而且,我也从颜教授的课堂中,我领悟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胸怀、意志、信念,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却又豁达从容。

    颜教授讲克己复礼为仁。仁礼合一。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仁是我们追求的道德目标,在奔赴道德理想的过程中,本就需要克服许多内心的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受教,有的家长时刻站在自己的立场指责教师,你会怎么办呢?从内心出发,真是想撂挑子!但职责所在,就是要按照教师的职业要求去从教。

    因此,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教我们看符合礼教的行为,听符合礼教的言语,说符合礼的话,做符合礼的行为。”比如教师穿露背装,超短裤是否合适?的确着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别人无权干涉,但放在教师的职业礼仪方面,就不是“合礼”的行为。比如,体罚学生,是否有理?肯定有教育的动机,这是好的初心。但结合这个行为,从实际上伤害了孩子,即使短期内会收到明显的效果,如成绩提高、学生听话乖巧等表现,也不是“合礼”的做法。
          2505班学员 王艳芬)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 邮编: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