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有着千年灿烂辉煌的儒家文化,曾经也是温文尔雅的东方君子,在历经文化浩劫后,文雅不在,斯文远去。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了让传统文化精髓重新焕发时代光彩,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文人志士都在探索现代社会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赵松涛老师把个人的兴趣爱好做成了事业,相声剧《子曰》用鲜活生动的说唱语言很好的解读了孔子的一生,让我们眼前一亮,原来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还可以这样。
古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提出了礼乐文化的基本思想,其后礼乐文化逐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在现代社会进行礼乐文化色彩浓重的仪式礼仪教育,也是传承千年礼乐精髓,开展礼乐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许刚教授的报告中,我进一步认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乐”“礼”文化的讲解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传统文化的音韵美和礼仪美。许老师告诉我们对于中小学的文明礼仪培养应从小教育、从日常生活中教育、从做人准则方面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同时告诫大家“不学礼,无以立”。报告中的观点,不仅能指导我们的教学,更是我们平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正如颜炳罡教授《四书与立德树人》中所讲,《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落实到我们现在的教育,我认为在年龄尚幼的小学学段,礼乐文化教育应在反复练习、修持践行方面下工夫,应当以经典文本中适合现代小学生的仪容仪表礼仪,让孩子从坐立行走、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为中心,让孩子们懂得爱亲、敬长、尊师、亲友之道。
《论语》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文化教育是培育君子人格的根基。探寻传统文化之渊源,践行立德树人之根本,让学生成长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2508班学员 王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