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礼敬先贤 传承有我

作者: 时间:2022-03-31 点击数:


不知不觉,传统文化的培训之旅已进行到了第三天,我们读经典,诵经典,品经典,穿越千年与先贤共聚。今天袁梅老师和宋立林老师的讲座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接地气的孔子,感受到他伟大的教育思想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无与伦比的魅力。

袁老师的《“声动”经典 美读中华》,针对经典诵读的教学,给了我们许多实质性的建议,从诵读内容的选编到诵读的教学要点,从诵读时声音的表现到情感和意境的准确把握,教会我们如何用有声的语言去表达书面文字,去进行经典的内化。在教学吟诵法时,鼓励我们不必拘泥于唱法的完美,只要能遵循音韵、文字之美,可以大胆进行创编,可以适当运用多种演唱形式,达到诵读经典的目的。这些真挚的话语给我们一线教师树立了信心,鼓足了干劲,让我们在今后指导学生朗诵时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去创新。

袁老师讲的第二节课是《以美育人 寓教于艺》,告诉我们要分阶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指出了我们一线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时遇到的困惑和困难,教给我们要准确定位目标、对象和方法,培养学生大爱、大智、大勇、大雅的品格,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守正创新,要不忘本来,要吸收外来,要面向未来。接下来我们还欣赏了由袁梅老师编排的精彩话剧《夫子》。话剧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杏坛桃李》《乱世幽兰》《舞雩春风》。通过这三场话剧,我们真实地走近了孔子,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孔子。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把教育从贵族引向民间,从此,受教育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孔子是一位出色的老师,他不计较学生的出身,鼓励他们一心向学,耐心教导他们,把因材施教做到极致。孔子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老人,面对一个伦理道德滑坡,且极度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主张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恢复周礼,施行仁政,与时代极不协调,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嘲笑、冷遇、颠簸、困厄中坚守如一。孔子还是一个会谈心的班主任。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4 位弟子在课余的闲谈场面,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栩栩如生,犹在目前,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永远都不会过时。

下午,我们跟随宋立林老师去孔庙游览,在宋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中,孔庙里的每个建筑仿佛都生动起来,向我们述说着发生在这里的每个故事。每到一处建筑,宋老师总能把这处建筑的名字和由来讲得头头是道,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有时走得累了,他就坐下休息一会儿。身子虽然停下了,嘴里却还继续讲述着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那一刻,我觉得宋老师真是像极了孔夫子,席地而坐,与学生侃侃而谈,抓住每个时机去教育教导自己的学生。印象最深的还是宋老师对孔庙里的弘道门的讲解。弘道,意为弘扬大道,弘扬正道。而我们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把道践行下去,把道发扬光大,让它薪火相传下去,正是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一下午的游览,我们对孔庙有了深入的了解,孔子的形象在我们心中也越发鲜明,就像宋老师说的,我们到孔庙,不是礼敬孔子,而是礼敬孔子的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仁爱忠恕”等等,孔子的很多理念跨越了两千多年,却仍然在熠熠闪光,对我们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的思想如闪亮的北极星,吸引着我们。“吾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作为一线的传统文化教师,我们有责任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以我辈之担当,铸未来之理想。

 

2508班学员   栾严静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 邮编: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