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学到老,才能活到老。于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在这个美丽的季节,我们和曲阜有一个美丽的约会,开始了一段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的学习之旅。
有幸参加山东省小学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聆听老师们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和阐述,如沐文化之甘霖,涤荡灵魂;如品文化之大餐,振奋精神。同时倍感传统文化教师从未有过的责任与担当,如何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去浸润学生的生命,把学生铸就成“仁人”与“志士”,是我们势必做成优秀的课题。今天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无异给我们竖起了航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繁无银,那么,作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在文化海洋里畅游,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汲取优秀的精华呢?耿成义教授的教育“生发观”——“生欢喜心,增亲近感,发文化力。”无异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将传统文化内化于个体生命,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无意识状态,并产生一种“文化动力定型”,使我们的学生具有优秀文化特质 成为真正的“中国人”。
过去,我们把传统文化教育局限于传统文学的教育,有失偏颇,极大局限了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聆听了夏云杰教授 《中国古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一课,真是豁然开朗,眼界大开,深深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所震撼,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只有引领我们的孩子深层次、全方位地去感触、体悟,才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孩子的血液,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国梦的追求。
宋立林教授在《为人之道与为师之德 》一课中,把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紧密结合,强调教育过程即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的过程,从善如登,成人和成仁很难,需要经历诸多的磨难与曲折,需要“做”,需要“完成”,需要“完善”,这就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不仅要接受,更需要去实践。
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为培养孩子们的文化品质做出自己的贡献。
2508班学员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