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敬畏,正己守道
作者:莫文迪 时间:2023-03-13 点击数:
——2023年教师培训心得
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决定因素。要办好教育,要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和造就一支师德优、业务精、作风正、能够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宋立林老师对《传统师道与当代师德》的讲解,我对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需要“心存敬畏,正已守道”。
何为“敬畏”?所谓敬畏,不是对教育持恐惧之心,而是要谨慎、慎重,不怠慢不苟且。敬畏,实乃一种人生态度,亦为一种行为准则。
心存敬畏,应以敬畏课堂为先。“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是我们不可亵渎的存在。教育家于游老师曾说“课堂流淌着生命的活力,一堂堂课紧连着生命的成长”。敬畏课堂,就要时刻保持教育热情,打造一个可以让师生思维产生碰撞的空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塑造,将人道主义、人文关怀浸透于教学行为中;还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性,精细备课,不断反思总结。总之,我们要满怀教育热忱,用自己的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传道受业解惑”。
其次,我们要敬畏生命。课堂是学生自我修行的阵地,而教育则要以学生为主体。生命是伟大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文明的火炬亦是未来的星空。作为教师,我们理应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即使有些孩子暂时落后于对他人,有些孩子性格乖张,但“荆岫之玉,必含纤瑕”,我们要承认并不存在绝对的完美无瑕。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诚然,教育是唤醒灵魂的活动,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碰撞,敬畏生命方能教学相长。
其三,我们要敬畏教师一职。于漪老师曾言“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我为她这种终身奋斗目标深深震撼,为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心得以及她对于语文最质朴的理解深深感动。有人问什么叫语文教育?她笑言,一句话,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我想语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此。对于教书育人,我们会有很多因惑,但当我们对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明确之后,反而会觉得乐此不疲。
我辈生逢盛世,虽无忧柴米,但须终日乾乾,心存敬畏,与时偕行。然而,我们正处于一个浮躁、浮华的社会,物欲泥沙裹挟而至,为了满足功利之心,教育逐渐迷失方向。面对诱惑与挑战,我们该如何坚守心灵的故土,做一股时代清流?唯有“正己守道”。
如何“正己守道”?自然以爱国为要。每每提及“爱国”,便想到张伯芩校长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三问如同长空惊雷,激励着无数师生奋不顾身,投身救亡图存运动。如今,此三问仍深深扎根于我的心间,时刻勉励我将自身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将社会责任感融入新时代的奋斗召唤中,将道义担当转化为祖国所期盼的实践中,努力践行 “强国有我”!
其次,我们要有淡泊名利的坚守,保持纯朴的天性、内心的安静恬淡。诸葛亮在《诚子书》中曾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名利不是消极厌世、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古往今来,志存高远者,虽对名利“淡泊”,却始终“追逐”心中大道。诚如张桂梅老师,她虽饱受病痛折磨,却依然坚持为
教育事业奉献所有的光和热;如细雨般润物细无声,不计功名,却告诫学生要时刻铭记党和国家的栽培。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就要做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把持住这份令人敬仰的清贫,坚守住这份淡泊名利的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者,如泽如炬,虽微致远。我会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将青春岁月献给教育事业;我会心存敬畏,深耕不辍,用情怀书写担当,用行动不辱使命;我会正已守道,立德树人,扛起国家之任,奏响时代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