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以专题为镜,照见育人初心——黄河滩区小学骨干教师示范性培训心得

作者:张东华 时间:2025-09-23 点击数:

编辑:王友楠| 责编:孙金杰| 终审:沈秀清

今天我们黄河滩区小学骨干教师示范性培训班接受了第天的培训。参加此次培训,于我而言是一场知识与视野的双重拓展,在思想和技能层面都收获颇丰,对工作与个人成长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知。聆听王瑞荣老师《让表达发自内心—新视野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专题讲座,如沐春风,豁然开朗。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这场讲座中不仅收获了教学策略的更新,更经历了一次教育理念的洗礼,对习作教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王瑞荣老师指出,传统习作教学存在诸多局限性。过去,我们习惯采用“讲解范文—模仿写作—批改作业”的固定模式,学生的作文往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真情实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写作对学生而言变成了一种机械的任务,他们难以从中体会到表达的乐趣,写作潜能也被极大地压抑。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接触的信息多元丰富,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对写作也有了更高的期待。他们渴望在写作中展现真实的自己,表达独特的想法。

为了让学生的表达发自内心,王瑞荣老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策略,其中创设真实情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写作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观察、去体验,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和情感共鸣。例如在描写“春天”的习作教学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公园、田野,让他们亲身感受春风的轻柔、花朵的芬芳、鸟儿的欢唱。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不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了真切感受,自然能写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作文。

王瑞荣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习作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教会学生写出符合标准的文章,而是帮助他们发现自我、表达自我、丰富自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是写作技巧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倾听者和激励者。让表达发自内心,让文字记录成长,这应当成为我们习作教学的不懈追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践行王老师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更多能够激发学生真情表达的课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写作中找到自己的声音,享受表达的快乐。

下午,有幸聆听了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允老师的《应为、难为与可为—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的讲座。我对教学研究的认知被彻底刷新。长久以来,我将教学研究视为“额外负担”,听完讲座才明晰其本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路径。

李老师从“应为、难为、可为”三个维度,清晰梳理了教师做研究的逻辑脉络。“应为”让我明白,教师做研究具有天然合法性,我们身处教学一线,最了解课堂痛点与学生需求,研究是推动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难为”部分点出的教师对教育研究的误区,也让我反观自身:曾以为研究是高深的学术行为,与日常教学相隔甚远,实则是把研究“神秘化”了。

“可为”的三个“着力点”,为我指明了小学语文研究的方向。在语文教学中,我要立足实践找问题,比如聚焦“低段学生随文识字的有效策略”“高年级群文阅读的课堂架构”等真问题;科学严谨用方法,通过课例分析、学生访谈、行动研究等,扎实探究问题;更要持之以恒出成果,把研究心得转化为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或校本课程,让研究真正服务于语文课堂。

其中“难为”的剖析则精准戳中痛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被备课、批改作业等事务缠身,缺乏系统研究方法,面对数据整理、理论提炼时屡屡碰壁。李老师点出的时间冲突与能力短板,正是我过往望而却步的关键原因,这份精准的洞察让我倍感共鸣。

此次讲座让我明白,教学研究并非高不可攀。今后,我将以课堂为阵地,从微小问题切入,在实践中积累,在互助中成长,让教学研究真正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专业突破的有力抓手。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 邮编: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