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引领我成长——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感悟
作者:姜咏咏 时间:2020-12-01 点击数:

习近平同志在山东曲阜考察工作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次传统文化学习,又有了很多感悟。
一、对自己的影响:进一步养成坚持反思的习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前是学生的时候,常常用“传不习乎”来自查自己的学习。后来走上三尺讲台,慢慢发现身为一名教师,只有坚持内省的好习惯,才有可能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学习、实践、反思、提高,这是教师成长的必由路径。课堂教学方面,内省反思是智慧生成的重要阶梯。课堂永远都留有遗憾。即使我们有的课堂呈现了比较理想的课堂效果,但仍然会在课堂中留下遗憾,这些遗憾每每促使我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思考,而反思,也总让我有新的发现。我一直清楚地记得在执教《老王》一课的品味语言环节,一学生在品味老王的语言描写时,想法和表达相当精彩,我也借机对他给予肯定并深入引导学生指向写作思考和练习。但与此同时,我将他读错的一个“强”字的音没有及时纠正引导和抓住这个字深入品析,其实这里我有预设,但是课堂上同时生成的这两个精彩亮点,我觉得无法同时抓住,于是我选择了一个与学生回答更紧密的生成来深入。这一个字的读音与深入我就放弃了,这成为我那节课最大的一个遗憾。后来我回顾反思,对自己处理这一课堂生成进行了深入思考:当两个课堂生成点同时生发时,我要怎样去抓住和处理才能有更好的时效呢?我应该可以借助同学的力量,借助他们的发现进行过渡和引导,或许,又会是一个新的生成与闪着智慧的亮点了。
二、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力量胜过言传身教。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提到“母亲这样整日地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从这段文字中,我们默默感叹朱德母亲对朱德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大,这种影响远远胜过说教,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胜过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行为。这几天晚上一直在知到学习平台上学习《孔子与<论语>》,上幼儿园的孩子凑到我身边开始问我这样一些问题:“你看的是什么?”“你在写什么?”“手机里讲的是什么?”“《论语》是什么?”之前,我没有教过孩子《论语》,但是幼小的他现在已经知道了这本经典,还知道妈妈这几天每天都会学习它的相关知识,或许,这无形之中也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一颗学习传统文化的种子吧!我想,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也正需要这种力量吗?
三、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孔子的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教师学习和借鉴。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脸色,过分地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态度的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同他友好,左丘明认为这种行为的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孔子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因为在孔子看来,正人君子是坦率的,真诚的,言和行应该是统一的。论语里“君子坦荡荡”表达的也是这样一种观点。这让我想起曾经学习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方朝晖教授的《大学之道与修身养性》课堂中的一幕,方教授通过对自己经历的回忆,面对我们在场所有的“学员”,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哽咽地说“《大学》改变了我的一生”。面对偶像自杀,信仰破坏,他一次次追问心灵,一次次逼问精神灵魂,只为追求人生的纯粹与心灵的真诚。
做人要“君子坦荡荡”,我们都赞同。但是身为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要做到“坦荡荡”,以前我是很排斥也很怕的。我怕学生问到我不会的问题,我担心学生问到我不懂的知识,万一碰到那种情况,我肯定会想办法去掩饰。但,那天方教授的坦荡荡,让我对《论语》里的这两则有了更深的思考: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很快,我们一步跟不上,很正常;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有不懂的地方,这更正常。人的知识再丰富,也总有不懂的问题。人非圣贤,不可能“生而知之”,既如此,对学生坦荡说出自己的不懂之处,激发自己更多的学习动力,跟学生一起去解决疑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相互切磋,教学相长,不也很好吗?所以我告诉自己再不用怕学生问到我不会的知识。唐宋八大家韩愈也曾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面对学生的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做到“坦荡荡”,不也很好吗?当然,我们先要做到绝不自欺,然后我们在所知的基础上,继续求新知。作为教师,更需要我们以一颗求实的心对待学生。做到“知”(智)需要勇气,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这样才无愧于我们的学生。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经典是百读不厌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读同一部经典会有各自不同的感悟和心得;经典是历久弥新的,不同时代的人们都会从经典中汲取到相应的启示。这次传统文化学习,我重温《论语》这部经典,又有了这些新的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