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彷徨、认同到文化自信

作者: 时间:2022-03-30 点击数:


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如果对外来文化价值进行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一、文化迷茫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把一个农耕社会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自此,中国有志之士开始寻求救亡图存的治世良方。可是上自轩辕时代,下至当代也没有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制度、方法。以致晚晴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胡林翼看到清朝的大船被英国的军舰甩下老远,急得口吐鲜血,昏厥在地。对内没有应对之策,开始把目光转向日益强大的列强,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人们也把审视的目光转向国内,认为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制度、儒家思想等。面对中西文化的相遇,学者们一直围绕的核心问题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人们开始对哺育自己的中国文化产生怀疑与否定。

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屡战屡败,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对于一切国粹都失去了信心。不少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是导致中国落后的原因。他们的审美标准全被搅乱了,古老被抛弃了,对于新的即西方的,却茫然无所知。

二、民族文化的否定

中国文化构建了一个文化的中国,这个文化中国有一种传统,它使中国人和其他人有着不一样的价值标准、生活习惯和精神气质。经过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和封建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许多人则感到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一次反传统、反孔、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鲁迅《狂人日记》,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指出隐藏在封建仁义道德后面的全是吃人二字,那些吃人的人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中国2000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就是这吃人的历史,宣告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彻底否定了中华5000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国人也将再一次失去平心静气理解自己文化传统的契机。
三、文化的回归

新文化运动中,一些传统文化修养较深的知识分子,力图从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以避免西方社会弊端的革新方案,来为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服务。在反思中推进,在比较中选择。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构成毛泽东思想最直接最主要的渊源,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深厚的民族基础。毛泽东建党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集中表现为批判地吸收和辩证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从而形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中国气派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党的思想路线与“实事求是”的传统学说,理论联系实际与古代的“知行”学说,批判和自我批评与古代的“自省”思想,密切联系群众与传统的“民本”思想,重视党员修养与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等。

传承了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大国,破除了旧制度、旧秩序,构建了新制度、新秩序和新文化,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四、文化自信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强调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初心,成长于不可须臾剥离的中华传统文化丰厚土壤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2017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与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站在时代的高度,高屋建瓴,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国民文化心理演进,自闭与自傲,茫然中的彷徨,激进中的再造,斗争中的狂乱,回归平和与自信,这是文化的自适应,这是中华文化的韧性。

百年聚变,文化更迭。在风谲云诡的时代变革中,反观中华文化的初心,难免不被喧嚣繁华、滚滚红尘所遮蔽。文化因此得以凤凰涅槃般的重生。传统文化百年变迁中的回归与指向,正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新时代新文化。

在今天,民族认同对传统文化的身份需求,意识形态对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民众个体对传统文化的心灵需求,达致了高度的一致。如何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官样文章和浮华表演。如何剔除纷纭繁杂的文化浮躁,直抵优良文化的本心或初心。这是我们最紧要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命。


2501班学员    张海峰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 邮编: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