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千山绿,满目三月春。春天在悄悄地走进我们,正在开展的省骨干教师培训会议,也让我们如沐春风。仅仅听了几位老师的授课,参加学习的老师就直呼受益。尤其是孟伟老师的现场教学课,让我更是受益匪浅。
每一次的课堂授课,我们的初心都是既要根据课标要求,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还想提高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课堂教学。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学生不买我们的帐。我们直呼孟老师的课好,估计原因之一,就是她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她的成功,原因有很多,我只想从教学资料的运用和问题设计两个方面谈谈心得。
正如孟老师说的,课堂上,要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现场,感受历史的鲜活与生动。达到这一点,她使用的材料是多样的:音频、文字、图片、视频,甚至漫画。她用得如此巧妙,如此得心应手。她的这些资料哪里来的?这是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原来,只能靠平时多浏览,多整理。就算是抖音,也是资料的来源之一。就看谁是有心人。
小切口,大问题。如何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追本求源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借助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总是说不出我们预设的答案?以至于在过程中,老师会不断地提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题目跨度大,学生没有思路。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一课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古代文明的多元性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估计这个问题的落实,大家多数会首先采用表格形式,让学生梳理出各文明的基本状况。这个问题,高一的学生是可以胜任的。接下去,可以如此的设计几个小问题:1.结合前边对文明外在特征的归纳,指出这些文明古国具有的共同要素?(意图:进一步理解文明的共性)又有哪些不同?(意图:初步认识到文明的多元性)2.请结合提供的材料,讨论他们的这些不同与哪些因素有关?(说明:材料是关于它们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3.综上所述,你如何看待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明的不同?这样,学生自然的会认识到文明的多元性是因为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明,都有其存在的条件,文明没有优劣之分;要尊重文明的多元性。所以,小切口,可以解决大问题。(1203班学员 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