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扎根传统 书以载道

作者: 时间:2022-04-01 点击数:


4月1日上午,自己有幸听了曲阜师范大学书法院朱乐朋教授《中华书写文化与书法教学》讲座,朱教授从中华书写文化的历史、传统书法欣赏的观念、设法作品的风格类型以及关于小学书法教学四个方面对中国书法文化作了系统阐释,通过学习,自己重新认识中国书法的文化功能、价值意义

一、以书写载体,展书写文化史

书写文化就是书法文化,根据时间、地域、主体、载体进行书法分类。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书、简牍、帛书、碑刻文字、纸书墨迹到现在以石板、黑板、作业本、电脑为载体的汉字书写,朱教授为我们一一呈现了汉字书写演变,展现了人类文明进程。

 

 

文字中蕴藏中华文化。碑刻文字从产生到现在,其没有中断,像长河一样细流于中华文明史。秦始皇平定天下,留下许多石刻文字,为我们留下一笔笔宝贵文化财富,无论是外形规则碑刻,还是外形不规则碑刻,无论是以整座山体作为碑刻泰山摩崖石刻,还是以整块石头作为碑刻的石刻,都是我国的瑰宝。

二、秉“三重”观念,赏传统书法

 

  古人认为书法为自然之事,为薄技、末技、雕虫小技,古人欣赏“三重”,“重神采、重学问、重家教”。

汉字也有气质。“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继承;继续)于古人。”形神兼备,才可以“绍于古人”。但是,就“形”与“神”的重要性而言,“神为上, 形次之”。我们的古人,都是重神采:质朴,朴拙,自然,古雅,古朴。

一件书法作品是不是有品位,是不是耐人寻味,是不是值得反复咀嚼,这就要靠作品背后的“学问”说话。欣赏者可以从作品的面貌而窥探作者的一切:从线条到意趣,从书法自身的修养到综合的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印的修养。一件有学问气的作品,可让人在欣赏作品时步步深入,感到余味无穷,从而获得精神陶冶。反之,一件作品若没有学问气息,则其意趣浅、格调低、韵致乏。这样的作品,叫做“浅薄”。

三、掌“五招”技能, 赏多样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风格多样,亦或是雄浑,亦或是秀逸,亦或是潇洒,亦或是老辣、粗率、醇和,各展其美。

怎样去欣赏书法呢?朱教授为我们提供五招。第一招:笔画/线条的质量第二招:联想与通感第三招:无意于佳乃佳第四招:朦胧美第五招:遗貌取神
同样是一根线,但线的质量,有高有低。(摆动、平移、提按、绞转)“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四、学书写技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刘守安先生在《重视对书法的“文化研究”》中说:“熟练地掌握书写技艺是中国古代文人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所必需的技能,是其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方面,是其基本的生活方式。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书写不仅是‘学而时习之’,而且是‘学而时用之’,为用而学,为用而书,生命不止,书写不辍”,并明确提出:“我们应正视中国古代‘书法家’作为一种‘文人’的社会存在”。当代小学生,依然要练好字,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

 

 

                   2508班学员  王倩倩 )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 邮编: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