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之艺:从深耕到点亮——2025年山东省初中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专项培训 第1期简报
作者:道德与法治一组 时间:2025-10-21 点击数: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什么样的思政课能真正穿透喧嚣,直抵心灵?10月20日下午,肖芳教授的教学核心方法论,让我们得以从学习者的视角,解码一堂高阶思政课背后严谨而动人的生成逻辑。

深耕——于理论深处扎根,铸就教学之魂
思政课的生命力,源于其理论的深度与时代的广度。它要求我们超越表层的文本解读,进行“表与里 ”的深耕,厘清知识、逻辑与价值三条主线。这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 ”的视野构建。当教学立于这般深厚的根基之上,课堂便自然拥有了从容不迫的底气与高瞻远瞩的格局。

巧构——以设计思维赋能,构建学习支架
现代教学早已超越即兴发挥,进入精工巧构的设计时 代。其核心在于运用“拼图思维 ”,为学生绘制清晰的认知 地图、 目标与路径。更为关键的是实现中心的转移——将学 生置于设计原点。从学情调研到问题回应,再到设计探究式、项目式的学习任务,其目的都是引导我们完成从“被动接收 ”到“主动建构 ”的深刻转变,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共情——用叙事美学呈现,触发心灵共振
理性的建构需要感性的触达。最高明的课堂讲授,是一场精密的叙事艺术。它要求我们遵循“走近—走进—走出 ”的素材使用路径,通过鲜活的故事、多层次的镜头,实现情境化、生活化的转换。这背后的方法论,是实现“ 以情感人 ”与“ 以理服人 ”的完美融合,让宏大的理论借助有温度的表达,完成从“入耳 ”到“入心 ”的关键一跃。
升华——守技术人文之界, 回归价值本源
在“数智融合 ”成为趋势的今天,我们更需清醒地把握教学的终极追求: 内容为王、技术为用、价值为魂。所有的工具与方法,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承载和点亮那个“魂 ”。一堂成功的思政课,其最高成就是引导我们发思想之先声,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价值的塑造,这亦是所有教学逻辑运行的最终指向。

从深耕、巧构到共情、升华,一堂直击心灵的思政课,是一场理性设计与感性唤醒的双重奏。它让我们看到,教育最动人的样子,是用最严谨的逻辑,守护最赤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