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第六期教师随笔:傅永聚先生谈孔子仁学与中华人文精神心得体会+侯月阳

作者:教育中心 时间:2018-11-17 点击数:

傅永聚先生谈孔子仁学与中华人文精神心得体会

第六期洪字班侯月阳

 2018年11月16日,第六期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第五天。原曲阜师范大学校长、现任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傅永聚先生从“中华人文精神与孔子、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人应当怎样生活是求仁的过程、教师与仁人”四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傅永聚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脉成果根本的创造力,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综合,能够为一切发展提供新的动能。他引用柳诒征教授和孔德成先生的观点——“中华五年前文明史,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孔子代表了中国的民族性,凡是中华民族存在的地方,就会存在这种特性,因为凡是存在人的地方,就会存在人性”,孔子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孔子对人类影响深远,位列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首名至实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厅里刻着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表明了孔子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世界伦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时指出,孔子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孔子思想不只是他个人的思想,更是是上承两千多年下启两千多年的中华文化精神。

 傅先生表示,孔子思想的价值在于“三安价值”——安顿人心、安定社会、长治久安,这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DNA。安顿人心,是指儒学提倡伦理教化,强调道德情操,在终极关怀、实现从本我到超我的路径上安心立命。安定社会,是指社会秩序风尚认同向上向善,倡导人人讲信修睦。长治久安,是指政治价值认同。傅先生认为,仁是孔子原创,仁涵摄诸德并为众德首,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仁代表了中国正统文化的基本性格。仁者爱人,孔子创立的仁学是中华文化精神核心,孔子之道的核心是仁道,也是人道。仁学是儒家思想学说的主导精神,也全面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对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全面观照。孔子仁学包含了十大精神——忧患意识、尊生健动、人道精神、主体精神、经世致用、厚德载物、和谐有序、内圣外王、人文化成、道尊于势。张岱年先生充分肯定了傅先生的观点,并在耄耋之年欣然为其著作撰写序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礼待人、中庸之道、崇德利用等”。

 傅永聚先生认为,“君子”是求仁的标准。“君子”是仁学提倡的理想人格,它与“小人”并列,成为人的道德形象的两个极端。那么,人应该怎样求仁呢?傅先生又从人性说起,指出仁者人也,仁自孝始等。人不止有肉体生命,还有道德生命。人有生命必有生活,求仁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君子终日修德好学,以求仁也,仁礼合一即凡而圣。“仁”的内在情感与“礼”的外在行为合而为一,才是求仁的整个过程的完成。先生还联系了当下的现实政治、社会不良风气,对“仁”的内涵作了生动的阐述,他认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生时时处处皆要修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人要孝,要有良知,要明理,要学习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就是最大的德,就是仁德。

 傅永聚先生认为,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教师是人之杰也,儒道在师,仁学在师。当代中国,既需要民主科学,也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勤学修德,明辨笃行。你们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全省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教师,更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修养仁心,修养师德,做到慎独,做到爱忠勤严。你们一定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切实把握儒家仁学的真精神,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创构真的仁学。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 邮编: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