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来自于济南教研室的边海长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分析高考题到如何认识二轮复习,到如何对待纲要和选必之间的关系,再到命题者角度的思考、学生答题方法的指导、教师专业的成长,无不获益匪浅。从等级考试试题的分析到对二轮复习的认识,不得不说边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水平的教师。从分析等级考试试题来看,我认为有很多地方可以给我启示,虽然感觉自己在高考试题的分析上已经很下工夫了,但是现在看来还差很多,此外,对于试题命制规律的总结概括也非常不错,从试题的命制特点、方法技巧的角度,应该是很大的提高了我对于试题命制的认识,也成为以后命制试题时的原则。在教学方面,普及学生历史方面的基本理念也很重要,譬如:历史是一个演进的过程,一个事件的出现应该是诸多事情一起作用的结果。主干知识的重要性必须要重视,不是讲知识,是要讲主干知识;在学生做题方法的指导方面,我觉得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选择题的不惧陌生选项,主观题的宏观思维培养,从试题中,主要是从等级考试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审题能力做题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山东省的等级考试已经进行了两年。在这两年当中两套模拟题、两套真题横空出世,给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新课改注入了新的元素。总览这两年来山东的四套试题,笔者认为其虽然有变化进但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的地方,这对于指导们下一步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具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一部分:近两年山东等级考中的“变”与“不变”
(一)不变
首先,从能力上,对核心素养的考察的初衷没有发生变化,突出时代热点和史学前沿相结合的特点,但是基本采用隐性的方式进行考察。如家设计了主观题第17题“小英雄”,暗合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的“时代有英雄、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社会价值观;又如选择题第8题毛泽东接见英国代表团的发言,契合了当今史学研究重视“大国外交”这一分支前沿。(梁启超)还有选择题第4、5题考察唯物史观比较突出,第9题考察时空观念,第10、13题考察史料实证;主观题第16题,时空观念、唯物史观(辩证的观点) 纵观最近两年的等级考试题,笔者认为从素养考察的角度来说,下面几道题目的设计几乎成为了试题设计的天花板:史料实证的典范--村支书笔记,家国情怀的构建--梁启超、小英雄,时空定位的考察--人口密度图、北宋定都、
其次: 史料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没有发生变化:示意图、曲线图、表格、铭文、报纸、会议文件、学者观点、历史著作等,尤其是图表题一如既往的多。(9副到14副图表)
第三 依然是设置多种类型情景对学生进行考察。选择题选取素材设置:生活情景(如第14题)、学术情境(如第6题)、学习情境(如第2题)、社会情境(如第9题),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
第四:对学生的总体要求上,一如既往的高。完成山东省卷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历史核心素养和史料探究能力,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如第7题,关于中国近代海关的发展趋势,完整掌握可能需要至少读一本专著才有可能,但如果运用解题技巧,则只需要注意曲线的转折点,结合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需要运用解题技巧的题目还有第10题、第12题、第14题等。
第五: 通过对两年等级考的对比对比考察范围明显偏重于中国史。从形式上:分值、试卷结构、考试时间没有发生变化。从试题编排结构来看,2021年历史山东省卷共分两大版块:一是客观题,也即选择题,共15道小题,每3分1道,共45分;二是主观题,4道全部都是材料题,共55分,没有选做题,这也是山东省卷的一大特色,与2020年题型和分数一致,体现出了高考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六:在内容上,依然重视主干知识的考察:比如今年所涉及到的子百家中的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西汉的地方管理制度、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近代中国先进思想、戊戌变法、新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雅典民主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巴黎公社、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结盟运动等均为主干知识。此外注意历史地理、基本史学研究方法、党史这些课本中的隐性的或者是没有知识也在考察之列。
(二)变
第一,体现出了越来越浓的山东特色。
首先从内容的角度:从内容上来看考察内容在历史时期上的具有明确性:
1、山东卷第1-4(5)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
第1题:先秦:商周时期分封、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两次)(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很重要,考了政治和思想,会不会涉及经济方面?)
第2题:秦汉时期:汉朝的经济(2两次含模拟)、政治(2021年)。
第3题:隋唐时期:唐时期的政治、隋唐经济(2次含模拟)
第4题:宋元时期:宋思想(模拟一朱熹)宋政治(王安石变法2020)
第5题:明清(1840年前)时期:明朝经济(2次模拟二、2021)、清朝经济(模拟一)
建议:在复习备考训练过程中,可相对侧重先秦、秦汉、唐宋(尤其是宋朝)、明清政治史;宋、明清经济史;汉、宋明思想史和经济史。
山东卷第6-9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史。第6、7题:晚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均有涉及第8题:民国时期:前期(1927前) 后期:(1945年)第9题: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时期。
建议:晚清和新中国时期集中在经济模块命题;民国时期注重对思想文化的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则集中在政治模块命题尤其是党史今后一定是个很重要的热点。晚清题中历史观点掣肘少且较清晰,难度恰当;民国时期的材料较多,且观点不一,造成民国题有一定的难度,应该注重对新材料新观点的解读;新中国前30年的社会主义探索、改革开放后4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考查中多使用拓展型新材料。
3、山东卷第10-15题主要考查世界史。第10题:世界古代史:古希腊的思想与政治(一模、2021年)第11-15题:世界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均有涉及
其次:从主语设问来看(2020、2021真题):据不完全统计,从设问的主语来看:其中原因类——2由于、4比较目的、5比较旨在、6因为、9原因、10得益于、 12因为、14起因归类、15由于美国 2出发点是 5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11这是因为他们都 12这是因为;本质类——1实质、2唐代、7认识到、11思考、13反映出苏联 1反映出了两者 4这说明当时 14这反映出;变化类:——2西汉中期后、8变化图1916、15美国外贸1969
结果类——无(模拟卷有)。通过以上分析,近两年的等级考试试题告诉我们:山东卷特别偏好原因分析,冷落影响作用。
再次,从形式上看:今年的等级考试题与没有实行全国卷前的2015年的试题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2015年真题 2021年真题

2015年真题 2021年真题
第二,选择题的设计上
首先:改进选择题设计,凸显有限开放性。选择题是有限开放的,但有限开放的选择题对考试测量仍具有重要的价值。从命题技术上增进选择题的开放性符合国家考试改革的趋势,2021年高考山东历史卷选择题在这方面进行了较好的探索。例如第10题,各选项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反映历史真实方面的程度不同,这就大大提升了选择题的开放性。古希腊是人与神共有的世界,祭司和祭祀是城邦重要的政治事务之一。祭司的权利是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权利,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权利。女祭司是沟通人与神的媒介,是拥有政治权利的特殊群体。为此,B项和C项的干扰性和迷惑性较强。仔细阅读题干材料,中心主旨是强调公民大会的权力,A项最能反映当时雅典政治的真实。
其次,在选项的设计上,由原来的长短不一,变成结构长短基本一致,更加严谨。

2020年真题 2021年真题

2020年真题 2021年真题
第三, 保持创新和新颖,但不再刻意追求,在设问的设计上,指向性也更加明确,设计更加简明,为学生做题指明了方向,尤其是主观题,比如第19题。(问数增多)

2020年真题 2021年真题
第二部分:对于教学改革的启示-----大单元教学刻不容缓
首先,原因与目的:
原因:第一,等级考试题是在遵循考试大纲精神下,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强化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考察方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再向“素养立意”,这一华丽转变使得试题 “源于教材又远离教材”,答案也是“远离教材又源于教材”,体现在具体内容中就是出现了课程标准、试题、教材的不对等性。我们平时所经常用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已经基本失灵,很多同学和一线教师一度高呼“不会学了”、“不会教了”。而我们高中历史教学对高考命题的变革缺乏认真研究和准确认识,依然按照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应对,拘泥于教科书,醉心于面面俱到和平均用力,强调知识记忆,依赖频繁刷题,教学、备考复习与高考要求严重脱节,高耗却低效。
就教材的内容而言,部编教材的内容既有容量大又兼具纲要性的特点,容量大面对的现实是课时少,纲要性面对的现实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大单元教学迫在眉睫。
新的高考形式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探究新型的答题方法、评价方法,对于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
首先,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关键问题和重点难点,有效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通过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拓展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解决陌生的、复杂的、甚至是不确定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命题过程中尽量创设多种类型“的新情境”:如“学习情境” “生活情境” “社会情境” “学术情境”。 (“学习情境”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生活情境”,指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如在倾听长辈的回忆、观看影视剧、游览名胜古迹时遇到的问题;“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如某种社会风俗的来源、某一国际争端的历史背景问题;“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把问题解决好。创设多种类型“新情境”在本次试题中尤为突出。)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通史教学、专题史教学、主题史整合教学结合,兼顾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尤其是注意细节知识的处理。教师还应该探究“自主探究类题目的答题方法”、此外开设史学理论学科课程与教学也刻不容缓,这也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1201班学员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