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周的高中历史学科的省骨干教师培训在春寒料峭中拉开了帷幕。有幸聆听来自不同战线的历史教育专家、同仁的新观点、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使我受益匪浅。每一天面对不同风格的专家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累着并快乐着。
无论是站在新课程改革顶层设计的理念高度,还是从教学理念落地的实践谈起,专家名师们都围绕着“学科素养”这一主题展开。核心素养的意义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倡导参与、合作、自主、探究,它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因此,它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
那么,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学科素养时代,在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在分享专家们的智慧中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感受比较深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如何推进“问题驱动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二是如何进行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教材整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如何推进“问题驱动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问题驱动式”教学可以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话语自由空间,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如果老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把问题精心设计成 “问题链”,则能激发学生持续思考,进而提出更多、更富有挑战性和探究价值的问题,能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新的火花,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链也是学生的思维链,对于“问题链”的引导性、探究性、递进性、发散性对催动学生思维,培养创造思维、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对于问题链的设计,我认为应把握三个“度”:
一要有梯度。即层层引导﹑环环相扣,逐步提高。问题要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简到繁、由现象到本质,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
二要有深度。即设置的问题不是浅层次的、浮于表面的,而是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分析,能够揭示知识本质与规律,使学生有获得感、成就感。
三要有高度。即设置的问题应当站在智力的高度和培育学科素养的高度上,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感悟问题—生成新问题,能够以“问”引导,披荆斩棘,问出一系列有价值、有高度的问题。
总之,“问题驱动”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催化剂”, 通过“聚焦性问题”切入,“连续性问题”推进,“反思性问题”引导,以问题为载体、为抓手和路径,“驱动”他们强烈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以“内驱力”、“求知欲”为助推,以“问题解决”为归宿,不断深化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引擎,具有可操作性强的应用价值。
二、以如何进行大概念为核心的教材整合,培养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我认为大概念就是若干小概念的集合体,是联系整合概念的概念,小概念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小概念之间以及和大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通过大概念教学能够将各种相关概念和理解联系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大概念教学和上述“问题驱动式”教学在目标引导上是相一致的。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史料把一个个问题逐一呈现出来,实现历史问题情境化。通过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把疑问和目标象锁链一样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解读,使学生有效地建立基于大概念的逻辑体系,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全面发展的促进以及整合性教学都能提供新的方略和途径。
再者,基于大概念,围绕主干知识、学习主题和基本观点,可以抓大放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形组织的教学、有主题的教学、有主干的教学、有思维的教学,能够实现教师讲的“少”,学生学得“多”,从而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于大概念的教学思路,必须要进行教材的整合。对教材的整合也是本次培训的重要内容,曹大梅老师作了精彩的分析。教材整合的过程往往也是教师、教材、学生的对话的过程,是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一种优化,是老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要,提高课堂效率。对教材的整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对教材的“调”、“增”、“删”,帮助学生从“本本”中走出来,让学生感悟,提升素养。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这几天饱食知识、思想的盛宴,使我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次冲击,头脑经受了一次次洗礼,我们将满怀着对教学的期待,踏着春天的脚步,沿着专家指引的方向,扎实推进,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走得更高、更远!(1201班学员 郭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