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八年,每天和学生一起诵读国学已经成了习惯。很开心能够参加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培训。老师的讲解,让我对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又有了更深的感悟。
每一种文化都有可取之处。就像百花齐放,没有高低之分。兼容并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大德必有大智。非常赞同老师说的“看一个老师是否优秀,要看教师是否把自己的孩子培养的很优秀”。家长的言传身教对自己孩子有重要的影响。老师举了孟母三迁的例子,你希望邻居是怎样的人?老师提到:思考你想成为一个别人眼中怎样的邻居?有高度有深度,作为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我们老师要树立身教意识,终身学习,不断研究,要有一技之长。
老子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教学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经典怎么说?我怎么看?时代要求什么?想清楚这三个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传统文化教学。
古代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产生之前,中国古代学生的入学教育内容为四书五经。几本书就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古文基础,奠定了人生的底色。我们新时代的传统文化教学,是否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我带领自家孩子进行了试验。三岁开始读国学,四岁做到了独立阅读,五岁识字2000+,培养了稳定的阅读兴趣。那一年级的学生能否复制我的成功案例,今年我又做了实践。半年时间,仅仅是坚持每天诵读十分钟,不要求背诵,已经有20多个孩子背下了一本《老子》识字量,阅读理解能力大大增强。
教材的处理方面。 字的讲解中要渗透文化内涵。不同形式的诵读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学策略上,除了注重经典诵读之外,还要注重启发。采用名言故事,经典故事等,让学生有更深的理解,活学活用,知行合一。且行且研究,诵读在路上……
2503班学员 邵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