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孔子教给我们的几个字

作者: 时间:2022-03-14 点击数:



一位优秀的学生干部应具备怎样的品质?孔子给出了答案。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先之”就是身体力行,凡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劳之”就是亲自去做,带领大家去做,用自己的“先劳”为大家做出样子。这样,大家才会紧跟你干,做出事业。

学生干部工作干好了,工作得到了同伴们的认可,就会是一份荣誉。但是,如果站在学生干部的位置上,不去好好的想办法为同学服务,替同学解忧,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很可能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最后甚至成为个人成长路上的败笔。

要把“先”放在第一位。在学业上要带头。刻苦学习知识,认真听老师讲课,多读书,多背书,多涉猎经典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光有高的分数,还要有厚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储备。

在服务同学上要带头。要善解人意,善待同伴,善于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班内劳动,要带头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营造干净温馨的班内秩序。

在协助老师做帮手上,要带头。老师的工作是繁忙劳累的。要带头体谅老师的辛劳和苦口婆心;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助教”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待人接物、协调沟通、思想境界和担当作为等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之二: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从构造来看,“仁”字是“二人”,两个人,自然就存在一个“相互”的问题。“仁”最初是用来协调人际道德关系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崇仁向善,那我们将会用高尚的道德建成我们的心灵高地,建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仁的思想,组成了人的高尚品性。一个人的品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既需要心无旁骛的恒心“德炼”,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仁”的道德内容极为广泛,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集各类道德规范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做人之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结构,并给出了行之有效的修“仁”路径和方法。

想做好人。《论语·述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点明了修德的主观能动性:要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首先我想做好人。这就启示同学们,要从小认识到“好人是这个世界的魂”,尊敬好人,崇尚好人,“想”做好人,学做好人,才可能成为好人:好孩子、好学生和好公民。

克己复礼。孔子这样回答颜回的请教:“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孔子认为,要严格要求自己,使言行回复到“礼”的标准,才能实现“仁”。同学们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慢慢的修养自己的思想和心神,多从中国古典经籍这种悟道仁德内涵,就能逐步达到“仁”的境界。

择仁而居。《论语·里仁》:“里(居住)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美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为佐证。择仁而居不是让大家天天搬家,而是告诉我们要离那些德高人士近一些,获取正能量;对于那些阴暗的小人,如果我们不能改善他们,那就离他们远一些,不与为伍,避免被“同化”。诸葛亮总结说:“亲贤臣、远小人”。作为现代学校管理,非常强调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充满正能量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其原因正居于此。

三:欲

欲,从谷,从欠。谷,在古代指俸禄。欲的本意,是指对金钱永远不满足。后来引申为希望、需要和将要的意思。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季康子患(患:忧虑)盗,问于孔子。子曰:“苟(苟:如果,假如)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季康子是春秋时鲁国正卿。正卿是春秋时部分诸侯国的执政大臣兼军事最高指挥官,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是很大的官。季康子担忧盗贼多,问孔子怎么办。孔子胸有成竹。他说,如果官员有贪欲,那他的百姓就会起贪心,盗贼横行就不是什么怪事了;如果各级官员都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不去贪恋一针一线,那么,整个社会风气就清明了。“虽赏之不窃”,即便你用奖赏的办法让他去偷人,他也不去的。

孔子一句话就点到了根上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欲望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并且伴随人的一生。人的欲望多多,没有节制就会滑向罪恶的深渊。

中国古语说“蛇吞象”。你想,“蛇”那么纤细的绳状小虫,能把硕大无比的大象给吞了,“欲望”是个多么可怕的东西?如果不加以节制,是非常可怕的,最终会将自己吃掉。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该有多少人在背后学你?季康子官至正部级,他的言行会对子民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问政于孔子。所幸孔子是季康子信服的至圣先师,他把“清廉”二字送给季康子,让季康子明白:作为领导,你身正以身作则,你让百姓去偷去抢都不可能,这才是“范儿”的作用:你两袖清风了,那么你的身边周围,一定也会是清风徐徐、赏心悦目的。这里,孔子看似是谈“盗”,实际上还是在谈“为政者正己”的道理。

廉己正人是引领节欲的人间正道。孔子还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良好的社会风气,一定是在领导者的榜样带动下,逐渐形成的;所以,要在全社会铸造廉洁氛围,领导者的率先垂范必须是第一位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从反面说的这个道理:上面歪了,那底层一定随着“斜”,斜到一定角度,大楼倾倒是一定的事情。

作为学子,就要按照孔子的教导去学、去做。从小学做一个有成才希望、成长需求和随时将要担当大任的人。按照这样的标准和规格去设计自己,才会收获壮美的人生。

:正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为政者、做管理者的首备之义。身正,既是一种榜样,更是一种必需,还是一种修养。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需用严厉的行政命令,被管理者也都会跟着积极行动起来;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不能成为模范,却要求被管理者做这做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至少不会心服口服。让他们发自内心支持和参与,更是不可能的。

这里,孔子用对比的方式,讲明了“身正”的重要性。孔子要求国君和各级官员,自己必须做到“身正”:先正己,后正人;正己,方能正人;正己,方能服众,正己,也才会令行禁止。

季康子是上卿 ,是鲁国的执政者。他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这里,孔子为季康子出的主意是一个字“正”:“你季康子是最高统帅。你带头走正道了,那谁敢不走正道?”

从字的构造来看,“政”是一个形声字,左声右形;从字形看,“政”从正从文,又有会意的特征。用现在的表达习惯来说,就是:通过文化的形式,来推进管理和服务。

什么是文化?我认为“官德”就是管理文化的根源。一名成功的管理者,有两点必须做到。

一是自己必须做得正,站得直,立得住;必须走正道,不入歪门。正直、公正、走正道,弘扬正能量是一名管理者首先必须具备的政治品质。一名管理干部能不能担起重任,能不能团结带领一班人一道前进,实现实现自身价值和整体价值,修己尤为重要。

二是必须从自身做起,公正地对待下属,对待员工,对待人民;遇事对事不对人,我理解这又包含两层意思:一则就于事,是工作本身,必须严格按标准,严格规程,严格执行,严格督查,否则就会“一歪就一歪”,“让一尺进一丈”,必将贻误工作;二则对于人,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人文的关怀和内心的抚慰,想方设法调动其内在潜能,控握其内在积极因子,去服务工作。

:诚

“诚是做人之本,诚信是处事之根”。

之所以这样说,我想,一是因为诚信的品质古今中外均被视为做人之本,“仁人”是,“小人”也会承认;二是因为我们当前的社会诚信缺失严重,我们太需要重新唤回诚信的自觉。我们大力倡导建立诚信社会,把诚信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到市场经济发展,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充分认识到:一定要让诚信成为当今社会最宝贵的东西,成为人们仰之弥高的优秀品质,成为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心灵宪法”。

诚与信,一根两果,果本同跟。对于诚与信,古籍论述颇多。《论语》论述更可累牍。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同乎?”“言必行,行必果”“君子主忠信;过则勿惮改”,意思是:君子行事当以忠信为主!如果自己有了过失,不要害怕去改正。这些,都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

一个人,因了诚的美德,因了诚的胸襟,因了诚的品格,因了诚的尊严,会收获沉甸甸的心灵硕果。诚信是一种花,它开在社会成员共同开拓的土壤上,以友谊为根,以信任为芽,以相互关心体谅为茎。而它一定会结出硕果,让每个人享有;然后,世界一片温馨。

如何践“诚”?学校教育的诚信内容必须建立在引导学生认真修好学业的基础之上。这样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布置适合、适量、合理的作业,让绝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即便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果子”完成也很好;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明白:老老实实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仅是智育,更牵涉到德育,牵涉到诚信。

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就会终身受益,所以“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诚信教育的环节:幼儿教育为优美的人格奠基,要让幼儿园的孩子知道诚信的含义,明白哪些是诚信的言行,哪些不是;童年时期,幼稚蒙昧,就要培养其端正的心性及行为,陶冶智慧,讲诚信无疑是必修内容和必经之路;人在少年时,鼓满理想的风帆,少年的立志,就必须是做诚信之人,并终身以此励志;成年后,抱真诚笃厚之意来待人接物,存方便利他之心以积善培德,诚信的花朵会盛开,会结出诚信的累累硕果。我们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讨论诚信问题和校园教育,答案自然喜人。

六:礼

“礼”是中国古代的典籍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籍制度,它体现着社会政治制度,维护上层建筑及与之相对应的人际交往礼节;作为道德规范,它是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规范和要求。

当今社会,“礼”更应成为全体公民应当遵循的指导和规范。如果人人都发自内心地以礼自律,并持之以恒的做下去,那“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

对于“礼”,孔子是相当重视的。他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他认为,以礼事人,必能以气凝人,汇聚共赴前程的正能量和加速度。

《论证·子路篇十三》中,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叶公问孔子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使周围的人快乐满意,远处的人就会来投奔。

如何让周围人们快乐满意?

定公曰:“君使臣,臣侍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论语·八佾篇第三》)“君使臣以礼”是孔子谈的领导艺术。一名管理者,对部下要尊重,以礼相待,这样,部下才会对你忠诚,工作中才会努力去做,才会敬业,才会发自内心的敬业和付出。

“礼”是道德的要求和约束,其基础和内涵是仁、义、德、信等,与此相合的无疑就是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高于法的行为准则,是道德的修养,人文素养的底线。只有用法规范公民言行,用德引领公民举止,才能汇聚正能量,凝聚人心。

当官最终还是要靠官德,还要靠自我修养,还要靠个人魅力。特别是新常态下,为官不宜;最终要靠实际行动来赢取部下的信赖和支持。但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意识中,还是要有“名”,方能使管理者有“礼”可遵,让被管理者有“礼”可循。所以“必先正名”是非常正确的,也很有远见的。这是孔子的智慧,我们应为老祖宗至圣先师的大智慧自豪。

七:道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孔子告诉我们:“学以致道”。

“学以致道”是子夏说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居学以致其道”。“道”是规律,是道理,是真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弄清事物的发展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坚持真理。

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义:饥饿)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获得“君子之道”,即做人之道,掌握丰富知识,形成高尚道德。

明白了道理,才能有所追求,持之以恒的追求,也才会向着精准的方向,创造精彩的业绩。《论语.述而》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说:人生追求要有道,为人处世要有德,与人互动要有仁爱,刻苦学习才能把工作做好。这已经不仅是学习之道,也是美好人生的探索之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意思是:要做好官,必须学习,掌握为官之道,提高为官之德;学习好了,才能积极入世,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禄。习近平总书记倡导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其原因正在于此。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在“应试”“应景”“快餐’的怪圈中艰难前行。重读孔子,重温《论语》,我们有必要好好反思我们的教育、教法与学法,引领我们的学生规正学习目的:既要积淀厚实的学识,又要放眼祖国的未来;要把自己的学习与民族的命运、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使学习真正“落地”。

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明白道理,学以致道。目前,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已经非常明确,那就是立德树人。这是教育的真目的。老师要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如果背离了正确的学习目的,走得越快,会偏得越远。

                          2504班学员  石卫东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 邮编: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