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思考“孝”与“仁”的关系
在3月21日下午,傅永聚教授讲授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课堂上,老师留了一个思考问题:“孝”与“人性”有什么关系。我思考了很久,觉得“人性”这个词涵义实在太过广泛。但“人性”这个词让我最先想起的就是《论语》中的“仁”的思想。“仁”是我能想到的“人性”的至高点。因此,我从自己以往的阅读体验来说一说我对“孝”和“仁”的关系的思考,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论语.学而》篇中有这样一段——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段话的意思是: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孝”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有子认为从一个人的孝行可以看出一个仁心。我认为,孝是“仁”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孝是仁的根基的重要层面。
中华五千年来,一直非常推崇孝道,甚至在有些朝代,直接推行“以孝治国”。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家庭伦理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年轻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巨大、独生子女的增多,使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供养关系发生了改变。原本提倡年轻人孝悌为本,但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不少父母选择了帮助儿女买房、买车,对儿女更是百求百应。更不必说,因为工作机会的失衡,一部分年轻人已过而立之年,还依然没有独立的生存能力,只能依靠“啃老”,或者甘心当“巨婴”,更有甚者,女孩子以嫁给“巨婴”有长辈供养而自豪,这样的人怎么能指望他成为有仁爱之心、孝悌之举的君子呢?
对今天的家庭教育来说,当从孩提时期抓起,对孩子进行“孝”的教育,小时爱家,成年爱国。孝的教育就是“仁”的根植,家是最小国,国是一大家。这才是今天我们把“孝”作为修身之本的根本之道吧!
(2505班学员 王艳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