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止于至善,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 时间:2022-03-24 点击数:


 

我就职于青岛明德小学,校名即出自于《大学》第一章中“明德”二字。学校的校训是:明礼修德,止于至善。

两年前来到“明德”,我就时时细读《大学》,阅读多方注解,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同事们一起不断发展完善学校的“明德文化”。

听了颜炳罡教授的“四书与立德树人”这堂课,我怎么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老师的每一个观点都是对我的一个触发,让我有崭新的思考。

浅思一:怎样“止于至善”?

每每周一升国旗呼校训的时候,全校师生齐呼:明礼修德,止于至善!那么何为至善,怎样做到最好?我们都是反复告诉自己去做到最好,到底“最好”有多好呢?呼之昂然,行之惘然。

颜老师讲,止于至善,就是止于最好,怎样才能做到最好?《诗》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那么作为我们,就是做到当下最好!随即老师例举青岛澳柯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其实就是做好当下,即是“至善”!指出:至善非遥远不可及,当下即永恒!

我想,老师说他讲好今天的这堂课,就是做到最好,也就是当下的至善;那么我做好一个学生的本分,在课堂有所收获,那也是做到了上午四个小时学习时光的“止于至善”吧!

由此,我想到再给孩子们进行学校文化之校训阐释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止于至善,就是做 “当下”最好的“自己”。

浅思二:四书与立德树人。

颜老师授课第四部分的题目是“四书与立德树人”。有了前面三部分铺陈,我初步感悟到孔子对人的发现,孟子对士的自觉,《大学》乃内圣外王之道以及《中庸》的不偏不倚。我听的心潮澎湃,确如老师所讲,经,常也,常道也,即根本原则,亘古不变、亘古皆准之思想,圣人所说的常理、常道,即为圣经!四书——论证了人的尊严与价值;浩然之气构筑了民族的精神脊梁;增强了中国人做人的底气、骨气、志气;居仁由义,安顿人的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强调立德树人要在六个方面下工夫: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工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工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工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工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工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工夫

由此,四书与立德树人的契合呼之欲出,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性不限于一时一地,历久弥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育人先育己,我可以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知识,厚植爱国情怀,明礼,知无不敬!修身提高学养!尽己所能“立人极”(做最好的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505班学员 袁云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 邮编: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