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如今,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成全社会的共识。
“国学热”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希望,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思考,要想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溶化在学生的血液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而我认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为了让孩子感悟古代思想、感受传统之美、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才是最好的形式。
首先传统文化与字的启迪教育结合就是很好的形式。我们学校开发甲骨文课程三年时间了,这期间师生的收获都是满满的。我们用甲骨文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的生字学习,美术上用甲骨文篆刻,做手工版画等。很直接地让孩子们传承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另外语文课的生字学习,讲讲个别字的字源也是很好的方式呢。这样既能让孩子更好的识记这个生字,也能了解到很多传统文化的知识。
其次,学习推进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与各个学科相结合。比如语文中的古诗讲解,文言文学习,各种吟诵方式的传承推广,老师在讲解课文中对古典文化的渗透普及。在学习道德与法治中有关孝敬父母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的典故,让学生能够学会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体会父母的辛苦。比如数学课的圆周率可以顺便向孩子们普及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到古代重视四书五经的情况下,这些科学家多么重要。传统文化还可以与书法课程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还可以让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地植入学生的思想中。在书写中,既练习了书写技巧,又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此,教师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融合,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不仅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中,还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和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再次,传统文化教育的浸润更要与校园环境建设相融合。记得有一次参加一次新教育的线上培训,南方很多学校在环境建设中特别有文化,很多装修古色古香,充满韵味。比如连廊是一本本古典书籍的凹凸作品,室内外走廊是经典识记篇目的边框,甚至孩子们拾级而上的地方都是古诗句等等。这些环境外的东西未必会让孩子记住多少,但是这是一个氛围的渲染,熏陶。徜徉其中,天长日久,再调皮不学习的孩子也会沾染一丝文化气息。
传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和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只有将传统文化引入学校和课堂,让学生能够耳濡目染,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不忘本来才能创造未来,文化只有融入生活、融入每个人的柴米油盐,才能经得起时代的大浪淘沙,才能成为中国人永不消逝的文化基因。
(2505班学员 管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