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曲阜求学四年,“三孔”唯“孔林”而不入。今云游“孔林”终圆梦。
儒雅的宋立林教授让人很有亲切感,让我想到了维山、桑哲老师,跟随“儒师”如沐春风。
浓厚的“孔林”文化也为自己镀上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文东武西的“翁仲”石人位列两边,不知见证了多少孔家人的“消逝”,但青松翠柏间的儒家文化依然盎然,“子虽逝,其神永存。”师生伦理或关系被深深的刻在了“子贡手植楷”中。
千年的洗礼依然清晰可见。求学时,有幸聆听子贡尊师的故事。那时的我天真的认为“为生尊师”天经地义。但宋老师讲到子贡守墓六年时,我为之动容。调侃子贡钱财丰富也好,其余弟子为了生计也罢,只有“心伤”才会“心丧”。 子贡可以说是弟子中的首富,他遗留下来的“端木遗风”的诚信经商之风也为后世树立了风向标。
但子贡“财丰精神亦丰”。子贡对孔子的态度从不如自己到相持再到敬佩,足以证明此人为大智。子贡曾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子贡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曾曰:“仲尼,日月也。”
子贡对孔子的态度转变用了三年,但此后的子贡奉师为至尊,实乃师生伦理的典范。
宋老师带领学生在孔子墓前四拜之时,“一拜一兴”之间无不在和历史对话,无不在和子贡对话,无不在和传承对话,无不在和我们每一人的老师(孔子)对话。
“楷木”永存……
2506班学员 卢玉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