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着室外的雨声,心绪也沉静了下来。更加有幸的是在宋立林就教授的带领着,游览了孔庙,感悟到孔子的思想,仿佛让我们与至圣先师又亲近了一点儿。
在进入大门前,听着宋老师讲解有关孔子为师的德行中,不断地反思作为小学老师的我要具备的师德: 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相比之下自己也和宋老师曾经讲过的“四有”好老师相差甚远,光努力做好对学生的“授业”,而自己首要的“传道、解惑”随着忙碌的岁月,渐行渐远了。
当被满腹经纶的宋老师精彩、脱口而出的孔子思想震撼下,我们又被仰圣门吸引了。“为什么叫“万仞宫墙”,这里有什么典故呢?请听宋老师娓娓道来:其中有个叫子贡的,很聪明。鲁国有个大夫就对人们说,你们都认为孔子的学问高,但我觉得孔子的学问不如他的弟子子贡的学问高。子贡听说了以后纠正说,人的学问好比是一堵墙,我这堵墙只有几仞高,一眼就能看到里面所有的建筑,而夫子的这堵墙,有数仞高,如果找不到进去的话,里面所有的官殿的辉煌,是一点都看不到的。后来人们觉得“数仞宫墙”不能表达孔子学间的高深,到了明代,就改为“万仞宫墙”了。
往里走,来到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太和元气有何典故,我是听时清楚,记时却只有寥寥下面几句了。太,通"大",至高至极。和,指对立面的均衡、和谐和统一,"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
接下来印象深刻的就是“弘道门”,听宋老师说,孔府孔庙中的每个字,都有来历,都有故事。“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原意为人能弘道,说人能指挥创造一切,非道弘人,并不是一切指挥人,这是赞扬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总结阐发前人之道而成为圣人。雍正借“弘道”二字,赞扬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集先圣先王之大成,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其实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他的指导思想,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就被放在很高的位置,对后世影响很深远。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也是和孔夫子的思想一脉相承的。从而又让我联系到宋老师讲的“为人之道与为师之德的最新四德”即: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师德,医德,政德。孟子也曾说过: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随着宋老师介绍的几道门,就已经让我收获颇丰了,看来虽被疫情挡在孔庙之外,却在宋老师的滔滔不绝中,仿佛让我身临其境,并能深思自己如何做一个好老师,正所谓孔子曰:
好学:成就自我的前提
志道:理想的灯塔
贵仁:人无德不立
尚谦:谦虚使人进步
知命:坚定人生信念
游艺:品味艺术提升人生品位
2505班学员 孙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