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作者:徐瑞青 时间:2023-02-21 点击数: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今天李兆祥教授以“历史、现在、未来——中华文化精神与文化自信”为主题进行了详细、耐心的讲解,听完李教授的讲解,感受很深,收获颇丰。
在当前形式下,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曾感慨:“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李教授讲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可以在中国开花结果,与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丰厚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息息相关。根植于5000余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
随后李教授提到中华文化是没有中断的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李教授指出我国拥有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绵不绝的文明,创造了许多璀璨夺目的文化成果。三千年前,周礼诞生,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在不断地将周礼中的“仁爱、包容”等思想不断地传承、发展、创新。我们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可以运用具有时代特色的典型事例,将中华优秀思想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使中华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李教授也提到了中华典籍对文化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这让我想到了一档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该节目在“历史空间”中演绎典籍中的人物和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古代典籍中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以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深刻影响。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进行创新教学,挑选典籍中的一些优秀的故事,让学生进行编排演绎,从而让学生更深刻、更真实地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其次,安排主题历史课,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中华优秀典籍,讲好文明故事,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推荐给同学。这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挖掘优秀的中华典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经过这次培训使我更深刻地学习到,在平时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对中华文明及其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做中华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