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孔子师道,做“四有”教师
作者:李英姝 时间:2023-02-26 点击数:
今天上午的培训内容是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袁梅老师主讲的《中国教师博物馆云教学——中华师道传承与当代师德建设》。袁梅老师从中国教师博物馆讲起,自然过渡到孔子的为师之道,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教师文化和传统师道精神的魅力。我深受触动,也产生了诸多感想。
中国的师道精神源远流长,孔子的师道精神是中国师道文化的源头,后世教育家一脉相承、不断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做“四有”好教师,这其实就体现了中国师道的生生不息,赋予了师道精神新的时代内涵。那怎样才能成为“四有”好老师呢?孔子的教育实践可供我们借鉴、学习。
要有理想信念。《论语》中多次提到类似的观点,孔子一生“志于道”(《论语·述而》),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也说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其实就是要求自己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教师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才。
要有道德情操。孔子对于“德”的要求非常高。在他看来,一个人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立身处世。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对于教师教育学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德”。在《论语·学而》篇中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要求。
要有扎实学识。这是做一名教师的基本条件。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这足以看出孔子对于学识的要求之高。而孔子的博学也鼓舞着自己的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探索。
要有仁爱之心。这应当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孔子一直对弟子十分的关爱,而这份对弟子的关爱,也得到了弟子们的回应,弟子们对孔子非常敬重。教师的爱拥有巨大的能量,像一束光将学生引向光明前景。教师的爱也可以传递,学生也将拥有仁爱之心,从而学会关爱身边人,关心集体,关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