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通过山东省教师教育网这一平台,聆听了两场专题报告,分别是范蕴涵老师的《新课标背景下中职历史教学改革与质量评价》和张永顺老师的《历史演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两位老师的讲解高屋建瓴,我体会受益匪浅。
范老师提出,挚爱是卓越教师的基底色,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卓越教师永恒的追求,只有不断反思学习和实践,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讲好“故事”。同时,范老师也讲述了中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张老师首先纵向讲述了欧洲、美国的形成和政治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发展,然后又横向比较了中美文化差异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最后指出个体或组织若想有所成就,就要持续提升自我能力。
结合两位专家的报告,我最有感悟的就是中职历史课堂核心素养的落实。
历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公共课程,不做考试要求,而中职学校的学生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这是中职学校老师和学生面对的真实和现实状况。但是读史可以明鉴,了解国家未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个人的聪明才智,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所以我们必须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目标,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根据中职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在中职历史课程中要想落实五大核心素养,我认为问题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激发起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好的问题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好问题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而职业高中学生自身基础知识薄弱,提不出问题;厌学情况严重,不想提问题。所以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例如《鸦片战争》一课,在讲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可以进一步提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是什么?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通过反问引导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从而落实了唯物史观的培养。在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时,首先呈现相关史料,然后提出问题:关于鸦片战争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悲剧的开始;第二种观点认为,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进步。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落实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得到落实。
总之,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不断学习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