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感受儒家文化 做文化传承者

作者:杨新永 时间:2023-02-26 点击数:

220日下午,通过宋立林老师《历史考查与实地研学案例--“三孔”世界文化遗产云教学》一课的学习,从云端对三孔文化精神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领会,感受颇深。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众所周知,“素王”就是2500多年备受崇拜的至圣先师孔子。通过视频,宋老师带着我们游走孔子故里曲阜,参观孔庙、孔府、孔林,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孔子和儒家文化,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

我们首先云游的教学点是孔林(又称“至圣林”),即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据了解,孔林前后延续2500多年,孔氏子孙墓共计10万余座。过墓门,穿甬道,进享殿,入墓园,一代教育祖师长眠于抔土之中。敬立孔子墓前,对文化巨人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从历代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从各派文豪到草芥子民,无不对孔子肃然起敬。孔子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从有教无类到天下大同,从德治到仁政,从仁、义到智、信……在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无所不含,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石,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践行。

第二个教学点是孔府,同样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筑和文化特色:楼、房、厅、堂错落有致,廊、榭、台、阁井井有条。景观布局与物件陈设,无不映射着儒家学说中的克己慎独、反思内省、务实清廉、修身齐家、和谐中正等文化理念。“戒贪图”等彩色壁画,告诫后人为官要清正廉洁,做人应常怀律己羞耻之心,严以律己,才能行走世界。在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今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充分彰显。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我国古代祭祀孔子的圣地,历史上曾有数十位皇帝亲临曲阜致祭,可见孔子及其弟子创立和传承的儒学影响之深。立于主体建筑大成殿前,听着宋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仿佛看到每年举行的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祭孔大典--典仪齐唱,钟鼓齐鸣,音乐肃穆。乐舞配祭各就各位,执事各司其事,主祭、献官、执事等依次列队,主祭人整衣冠、净手面,肃立孔子香案前鞠躬致敬......场面震撼,重现后人对孔子的无限景仰,演绎古人庄严厚重的礼仪,展现我国敬重圣贤之士源远流长的高尚情怀。

孔子主张修身养性,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与包容的理念。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从个人层面,“为人谋而不忠乎”即是“敬业”的真谛;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明确了“诚信”的重要性;而“仁、义、礼”与“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则更加直白地表明儒家的“友善”立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立身于国家与社会,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归根于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只有充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情,坚持和尊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责任,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如期变成现实。

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在文明不断进步发达的时代,作为一名职业教育者,有义务与责任充分运用现代智慧感受孔子大智与儒家文化精髓,坚持履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职责,以仁爱之心爱护学生,助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心间,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做好文化传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高质量推进和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 邮编: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