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原乡筑牢教师职业发展
作者:王丹妮 时间:2023-03-21 点击数:
——2022年度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心得
3月13日,是参加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面向公费师范生)能力提升培训的第一天。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学习到各位名师专家的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我感到无比荣幸。在今天的学习中,令我感触最深刻的是耿成义主任讲授的《从文化感到文化力:兼谈教师专业发展》。
耿成义主任从文化传承的使命谈起,旁征博引,带我们明确了文化、文化感、文化认同等概念。在“从文化感到文化力”部分,耿成义主任启发我们思考文化感教育的取向在哪,文化感如何“教”等问题。耿主任讲道,文化感和道德相似,无法通过具体的方式教给学生,但文化感可以感发、触动,以心动心,以一种感觉激发另一种感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文化感又是可教可育的。“以教师的文化自励,激发并唤醒学生的文化感。教师要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引发学习,维持学习,促进学习。”在讲座结束后的答疑时间,耿主任与我们对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的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方法及方向进行了探讨。我充分认识到,教师应当基于学生自由的心性,对之施以活泼的方式,使受教者的天性和个性得以全面发展。以文化感提升精神境界,以文化感扩展思想视域,以文化感塑造审美格调,以文化感确定民族认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结合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思想,以传统文化育人,培养“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明确各学段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要求。各学科如何从自身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在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的同时,彼此协同配合,形成有机整体,共同完成传统文化“进”课程的任务?一批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教育工作者正在深度探索这项课题和使命。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努力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思考如何更进一步地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教师是自觉的文化传承人,要通过广泛阅读等手段提高自身专业发展,在感知和共情中,将文化从表层渗入深层,在不自觉间转变为精神基因传递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