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同心同向,聚势赋能:构建家校共育新生态——家校共育与整校提升专题培训心得

作者:孔健 时间:2025-10-21 点击数:

2025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乡村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工程班,聆听了济南燕山小学集团高红燕校长关于《家校共育与整校提升》的专题报告。高校长从现实问题出发,系统剖析了当前家校关系的困境与破解路径,让我对乡村教育中家校协同育人的意义与实践有了更深地理解与思考。

一、正视现实:家校关系的错位与信任危机

当前家校合作面临诸多挑战:学校倡导“独立成长”,家庭却包办代替;教师强调“立德为先”,家长却聚焦“分数至上”;学校推动“减负”,家庭却在“增负”。这种理念与行动的错位,不仅削弱了家校之间的信任基础,更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高校长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家校之间缺乏价值共识,而部分教师缺乏与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隔阂。

这让我想起陶行知先生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庭与学校的合奏。尤其在乡村教育语境中,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程度不一,更需要学校主动构建沟通桥梁,重塑彼此信任的关系基础。

二、重构路径:家校共育的三维体系构建

1.价值共识层:找回教育的共同初心

家校共育的核心在于确立“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学校应通过家长课堂、主题沙龙、开放日等活动,持续传递“成人重于成才”的育人理念。高校长所在的燕山小学通过“家校共育宣言”“亲子成长契约”等形式,将价值观融入日常,逐步推动家庭与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同频共振。

2.协同机制层:构建常态化互动网络

制度是合作的保障。高校长的报告强调,需建立“双向沟通、多元参与”的家校协同机制。例如,完善定期家访制度、搭建数字家校平台、设立家长志愿者岗位、组建家校共育委员会等,让家长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作为校长,更应带头提升沟通艺术,引导教师以“专业有厚度”的方式与家长建立平等、互信的合作关系。

3.实践载体层:以活动融通理念与行动

设计具有共鸣性、参与性的文化活动,是实现文化育人的关键。例如“家庭劳动周”“亲子共读计划”“社区公益实践”等,不仅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让家长在体验中理解学校的教育逻辑。高校长强调,“活动不仅是形式,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通过共同实践,逐步形成“1+1>2”的育人合力。

三、系统推进:整校提升的规划与执行

家校共育不是孤立工程,而应融入学校整体发展体系。此次培训提出的“学校发展规划40字诀”——“学校发展、规划为先、素养为基、文化铸魂、凝神聚力、魂体相依、专家协同、组建联盟、精抓细管、潜心执行”,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框架。整校提升必须以素养为根基、文化为灵魂,通过机制建设、资源整合与精细管理,实现家校共育从理念到行动的全面落地。

同时,教师专业发展的“七度”理念——定位有高度、教学有精度、育人有温度、落实有力度、专业有厚度、学识有广度、成长有梯度,也提醒我们:教育者唯有不断成长,既做“经师”,亦为“人师”,才能在家校共育中发挥真正的引领作用。

四、结语:走向融合共生的教育新生态

家校共育,不是简单的“学校主导、家庭配合”,而是双方在理念、行为与资源层面的深度融合。高校长的报告让我深刻意识到,唯有家庭与学校同心同向,才能真正为乡村孩子营造温暖而有利的成长环境。

未来,我将以“凝神聚力”之态,推动家校共育在乡村学校扎根生长,用行动书写“做大先生,育时代新人”的教育使命,在乡土之间构筑一片教育的新天地。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 邮编: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