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

传统经典浸润人生

作者:高晓龙 时间:2020-11-25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身为师者,我们在授业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传统文化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石,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的“仁爱”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心。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论语》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叫《樊迟问孔子》:有一天,学生樊迟毕恭毕敬去问孔子:“老师,什么叫‘仁’”,老师淡淡的回答:“就两个字,爱人”,然后樊迟想想又问:“那什么叫‘智’”呢?老师说:“了解别人”。

在这则小故事中,孔子认为仁者要爱别人。在孔子看来,爱别人要从爱家人即孝敬父母,团结兄弟开始;然后把家庭之爱推广到血缘关系之外的众人。

孔子还认为仁者要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推己及人,站在对方的立场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自己不愿意要的,不愿意做的,不能强加给别人。应该尊重别人,以诚待人,设身处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等。

“仁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又是一个重要的思想问题。当前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树立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自私自利,甚至以强凌弱,以大欺小,把个人利益置于他人的利益之上,甚至不惜为一己私利而牺牲他人。比如我们校园中常出现的校园欺凌事件。因此,我们要用儒家的“仁爱”精神,培养学生爱人如己的高尚品质,教育学生爱国家、爱社会、爱他人。

二、克己复礼为仁——孔子的“克己内省”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律己意识。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孔子把这称之为“克己”。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使自己的言论行为符合客观的“道”,即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理规范上来。对自身厚责,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对别人薄责,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增加矛盾,且会缓和和消除矛盾,与别人的关系也要容易相处。

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行也”,见别人好的道德品质,虚心学习,向他看齐;见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说要观察分析,见善则学,不善者改。

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要的修养方法,这在学生中间应该积极提倡,教育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随时检查自己的不足。现在很多学生往往对别人的缺点错误看的很清楚,而忽视了自己的不足。孔子的“克己复礼”强调的自觉性正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要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并努力提高自己,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民无信不立——学习孔子“真诚守信”的思想,使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可见,在孔子看来,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是必备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道德起点。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通常表现为:作业抄袭、考试舞弊、撒谎等。究其原因,除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外,还与学校对德育重视不足,不良学术风气的负面影响有关。因此,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诚信立人教育确立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诚信教育,在学生中确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将其作为学生为人处世的第一准则。

总之,《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养成君子”的教育目的在培养人良好的品质、塑造完美人格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方面都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让我们重温经典,点亮自己,泽被子孙,点燃学生,浸润人生。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 邮编:273165